想起马就想起了儿时看过的电影,暴风骤雨,一辆马车载着工作队,进入乡村的景象。
那一年我们被一辆马车载着,唱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歌曲,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农民一齐改天斗地。
生产队的院落里饲养着二十几匹马,三挂马车,还有二辆破旧的牛车,几副犁铧。
每天的清晨乡亲们牵上马套上犁杖,开始了一天的耕作,马儿在前面走着,农民打着响鞭迎着慢慢升起的晨阳,耕作在土地上,春种秋收马儿一直伴我们左右。
也就在那时我也学会了放马,赶车,犁地。
秋收时三匹马拉着一辆大车,把秋收的粮食运进场院。
打场时马拉着石磙子在场院里把棵粒碾压下来。
交公粮时马儿拉着车,滿载着粮食走在去粮库的路上。
赶集时乡亲们更是套上马车,坐在车上去几十里地的集上,卖掉自家的农产品,换取生活日用品。
娶媳妇嫁闺女更是热闹,往往要套上几挂马车,马脖子上挂着响铃,车老板的响鞭打得“啪啪”地响,车老板有时故意地把马车赶上横垅地,把新娘子,新郎官掉落在地上摔得满身是土,真是一路欢笑一路歌呀!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我再次来到这个即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走在乡间田野的路上再也看不到马的踪迹了,听到的是拖拉机“嘟嘟”的声音,机械替代了马拉人扛。种地是拖拉机,打粮用的是脱粒机,送粮用的是汽车,赶集坐的是客车,娶媳妇、嫁闺女用的是轿车,农民解放了,粮食丰产丰收了,再也不用半夜起来喂马了。
马这个物种从几千年的历史舞台退出了,为我们做出巨大贡献的马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马可能要绝迹了。牛走上了餐桌,方式改变了,一切都在变,也许再过几十年,人们只能在历史的教科书中去找马的踪迹了…
十一月二十八曰晨临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致谢图片作者 如涉版权 联系删除)
老师不客气,祝老师创作愉快,佳作连连?
2019-09-26 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