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赤脚医生”
作 者/老渔翁
“赤脚医生”起叫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就是现在说的乡村医生,我当时就是一名渔村的“赤脚医生”。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国家统一的中专、大学都停止了招生,但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开办了一些短期的学校,当时称“抗大学校”。我家的县六九年的秋天,抗大学校开课了。这个学校设有医学专业,我被选送去学医学。医学专业学习的课程主要是临床医学,包括外科、内科、儿科、妇科和五官科。学制是六个月,授课完又到县医院实习了三个月。我刻苦学习,特别是在医院实习,不怕脏不怕累,虚心向老医生学习,不管是临床诊断还是处置和护理等方面,从理论到实践,都学到了很多东西,各科成绩都很好。 抗大学校毕业后,我回家乡当了当时称谓“赤脚医生”的乡村大夫。
我们村是个比较大的沿海村,离县城较远,大队管辖着沿海的八个自然屯,从东到西有十公里长。大队部设在中心屯,在大队部的屯设有一个卫生所。所里有三位医务人员,一名是一位老中医,一名是教师出身自学成医的西医,还有一位是所谓的学徒生,加上我就四个人了。我虽然是新人,但经过学校的专科学习,又在县医院实习过,所以可以坐诊给患者看病。来看病的患者多是本村的,也有临村的。那个年代,老百姓有病开始不看,在家用偏方什么的,抗一抗就过去了,实在不好才来就医。所患疾病多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再就是外伤患者,也有危急病人。对重症和危急病人进行紧急处理后实行转院。总之,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这个由“赤脚医生”组成的卫生所,确实起到了救死扶伤的作用,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我在这里长大,很了解老百姓的苦衷,对他们理解、同情,怀有深厚的感情。我工作起来热情很高,早晨早早上班,中午顾不上吃饭,晚上忙到深夜。有的病人来不了,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来找,背起药箱就走。我经常晚上不回家,住在卫生所,好出夜诊给病人看病。在所内我虚心向其他三位学习。老中医大夫教我中医中药,西医大夫教我西医临床知识。当时在中医针灸的基础上,兴起了新医疗法,我认真实践。各自然屯也配上了卫生员,我成了他们的老师。大队又成立了合作医疗,卫生所经常组织各屯的卫生员集体活动。老中医带领我们上山采药,采回的药材,自己加工成中成药,给老百姓治病。我整天忙的不已乐乎,这样的和谐工作环境使我成长的很快,生活很充实,医疗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得到了老百姓的好评。
大队决定从卫生员当中选了一位女孩进了卫生所。她是个渔家姑娘,文化不高但肯学,掌握技能很快,时间不长,打针、包扎、针灸等都很熟练,包括给儿童打点滴,外伤的缝合都操作的得心应手。卫生所又让她到医院学习妇科。很快她就成为卫生所的妇科“赤脚医生”了。我和她年龄相仿,我们在一起工作,互相关心、帮助、爱护,逐渐发展到相爱,后来我们结婚了。当时本大队和临村的孕妇,都来找这位女“赤脚医生”给检查身体状况。各家孕妇的情况她都了如指掌,并定期地去巡回检查。有要分娩的了,不管是什么时间,她背起产包和医疗箱就走。她经常几天几夜守在产妇家里,来完成产妇的生产。孩子平安降生了,她才背着产包疲惫地回家休息。再后来我上大学了,毕业了在省城工作,她还在老家做“赤脚医生”,我们两地生活十年她才进城和我团聚,她在渔村干了十五年的“赤脚医生”。很受当地老百姓特别是女同胞的尊敬和爱戴。
当时的合作医疗,主要的医疗费用由生产大队出,个人每年每人拿五元钱,平常看病就不用拿钱了。这个办法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基本保证了当地渔民平常小病的就医问题。“赤脚医生”也本着“能吃中药不吃西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肌肉针不打点滴”的原则来用药,抗生素类药物也尽量少用。购药在国家规定的指定医药公司进药,绝对没有假药。由于老百姓平时一般不用西药,加之药品保质保量,用药治疗效果特别的好。
“赤脚医生”还有个特点,就是不分什么科,都要会看。还有防疫、看病治病、计划生育一起管。也没有什么化验、心电图、B超、CT、磁共振等医疗仪器,就靠传统的“望、闻、问、切”来诊断,最多是有个听诊器听一听。想患者之想,尽量做到少花钱就治好病,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家庭的负担。“赤脚医生”想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和“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些比起现在的医生,我的感触真是太多太多!我们这一批“赤脚医生”,绝大多数一直在农村为当地老百姓看病治病。后来都经过各级的培训考试,获得了市里颁发的“农村医生证”,他们是农村医疗战线的骨干力量,为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做“赤脚医生”的时间不长,但这段生活,是我一生中最快乐、最充实、最满意、最难忘的。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