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长城】穿越横断山

作者:东篱采菊   创建时间:2016-03-16 00:00   阅读量:15551   推荐数:0   总鲜花数:0赠送列表   字数:9106

                                                                                          

                                                                                       穿越横断山

                                                                                           作 者/东篱采菊
 

    在雅安下高速时,正沥沥下着雨,天地间一派朦胧,一片湿漉。

    这就是雅安著称的“雅雨”!

    雨雾中,路边露出一组古铜色雕塑,这是一队行走在茶马古道的马帮,他们艰辛跋涉,一路向西,穿越横断山脉,走向青藏高原。

    由川入藏,横亘南北的横断山脉是最大的险阻。

    我们也将从雅安出发,一路向西,沿318国道,去穿越横断山脉。我们是四人,老聂、老邓、老尤和我。

    这一天,是2012年的6月17日,一个湿漉漉的仲夏之日。

    横断山这个名字,是江西老表黄懋材给取的。黄懋材(1843年-1890年)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田心乡人。清光绪四年(1878年),黄懋材受朝廷派遣,前往“三藏五印”考察,七月初七由成都启程西行,经川、藏、滇,抵缅甸、印度、孟加拉、新加坡、越南诸国,历时两年,行程五万里。回国后,撰有《五印度全图》、《四川至西藏程途》、《西游日记》、《西徼水道》等著作。考察途中,黄懋材见澜沧江、怒江之间,山脉并行南迤,横阻断路,就给这一带的山脉取了一个极形象的名字。现在通常将川西、滇西、藏东的南北走向山脉,统称为横断山脉。

    青衣江、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江河和无数的支流,将横断山切割出数不清的深壑绝顶,318国道便在这千山万壑中延伸。

    有人说:318国道横断山路段是世界上最艰难的路。我走过的地方不多,难以对这种说法判断对否,但就我而言,这段路是我至今走过的最艰险的路。

    我们在雨中踏上318国道,周围一切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处灰朦朦的,近处可见路,隐约可见路边的山。待雨停了,早过了飞仙关,在天全境内行了好远,雾也升到了高山顶。

    过了天全县城,全是崇山峻岭。

    路在山间逶迤穿行,视野极狭,一面是万仞断崖,一面是飞湍的河涧。

    这是青衣江的一条支流。

    我们溯它而行,越往上走,河床就越窄越浅,涧水也就越湍急,河床上乱叠着崖上滚落的巨石,模样有些狰狞。

   走着走着,山崖突然后退,视野豁然变阔,山野中现出一块台地,台地上散布着庄稼地和三五座农舍。不及细看,山崖又陡然收拢,视野中只剩断崖与山涧,和高悬的一线灰朦朦的天空。

    日正午,到达老虎嘴隧洞,山崖下一块空地,两三家饭馆,招牌菜均是鱼。选一家坐下,看鱼,前所未见,似鲤却无鳞,像鳜又无斑。店主极力推荐,价格优惠,六十块钱一斤。听着咋舌,管他,称一条!猛下麻辣料,炖熟,吃之异常鲜美。后于阿来小说、散文中见识此鱼,知是大渡河流域特产的裸鲤。

    但不知,雅安人所称的“雅鱼”,是不是这种鱼?

    穿过老虎嘴隧洞,露出了阳光,雾散尽了,天静静地蓝着。

    山势渐陡,路也开始盘山而上,越来越险峻,路旁不时见有暗冰路段提示。

    应是攀二郎山了,我想。

    一支熟悉的曲子,突然唱响于耳畔,“二呀二郎山,高呀高万丈”。

    二郎山是我久仰的英雄山,从小就十分向往。

现在,终于到达它高万丈的怀抱,盘山公路每转一个弯,我心中的兴奋便提增一分,七转八拐,路入云霄,再转,豁然开朗,二郎山隧道就在眼前,山脊上排着一列输电铁塔,在蓝天下特别醒目。

    二郎山隧道主洞长4176米,有了这个隧道,翻越二郎山已非难事,“吓死人的二郎山”永远成为历史。

    二郎山是青衣江与大渡河的分水岭,穿过隧道便可鸟瞰大渡河。大渡河宛若一条长龙,在阳光下闪着波粼,由西逶迤而来,两岸是连绵不绝的大山,山体特多绉褶,就像老者的脸,满蕴沧桑。

    下山的路特别崎岖,挂在陡壁上,似是被谁挥毫写满狂草“之”字。顺着这些“之”字,车犹如毫尖,被人挥来挥去,在描红本上填写着它的笔锋,待到山谷,我的头早转晕了。

     回首惊看,二郎山颠颤颤地耸在云霄。

     接着的路,是沿着大渡河溯流向西北行,曲曲折折,不知不觉,就到达了泸定县城。泸定县因康熙44年修建泸定桥后得名,县城不大,却整洁干净。

    说句老实话,我以前对泸定的了解,一直没超越过那架铁索桥。抵达泸定,就迫切想看铁索桥,这是我自幼时起的一个英雄情结所在。何况当年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中,还有一个袁州人刘梓华呢。

    铁索桥在泸定县城的中部,十三根铁索凌空而架,桥下是大渡河奔泻的河水,桥在汹涌的波涛之上摇摇晃晃,桥的两端都建有桥亭,在东岸桥头立有一块康熙御碑,碑旁是一个广场,广场围着一圈崭新的楼房,广场上有喇嘛和藏族服饰的女人摇着转经筒悠悠走过,更多的是行色匆匆的普通人。

    据说,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中有七位在长征途中,曾走过这架铁索桥。

    我没有踏上铁索桥,只是站在河边,静静地凝视着它,凝视着桥下滚滚的河水,凝视着天空淡淡的飞云,思绪并没有飞入历史,而是随着飞云西行而去……

    这时,我最迫切想知道的并不是过去的时光,而是一路向西的前途,我将要走过什么样的路途,路途上将会有些什么样的遭遇,会发生一些什么故事呢?

 

    过了大渡河,318国道又溯河而上行了很长一段路程。

路上的汽车川流不息,并发生堵车,我们正好与一队军车堵在一起,老聂打听道:“有江西兵吗?”答曰:“有,在前面的车上。”

    我却想,当年黄懋材渡过了大渡河,肯定也是走在这一带的山路上,山路很狭很崎岖,马帮负重艰辛地走着,人也同样艰辛,穿过一道道横亘的大山大川,走向着横断山的深处。他知道,几千年来,人们一直都走在这样的山路上;但他绝对想不到,几十年后,会有一条宽阔的国道穿越于此,车来车往,并时常堵车。

    车,走走停停,抵达康定老城,只见环城皆如削般的陡崖,我寻思这样的山何能“跑马溜溜”呢?

    下车询问,却发现自己的打扮有些怪怪的,满街的人都穿着袄子或毛衣,唯有我们穿着短衣衫,刚走出车时还不太觉得,在车外呆了一阵,就觉凉嗖嗖的,瞧瞧温度计,只有十七度。难怪!

    康定曾是西康省的省会,在古代叫做“打箭炉”,传说三国时蜀国将军郭达曾在这里设炉造箭。其实,“打箭炉”是藏语“达者都”的谐音,意思是三山对峙、两水交汇之地,雅拉河与折多河在康定交汇后,穿城而过,流向大渡河。

    我们没在康定老城停留多久,而是出西门一路向西,走不多久,便见到了康定新城。环山之中,一色整齐的新楼房和宽阔的街道,这里的山势较平缓,貌似可以跑马溜溜,圆浑的山头真的端端地罩着一朵朵溜溜的云。

    向西,继续向西,便遭遇了折多山,这是穿越横断山需要翻越的、第一个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山垭。折多山山垭海拔4016米,以弯多弯急而著称,旧有“吓死人的二郎山,翻死人的折多山”之说,二郎山隧道通车后,“吓死人的二郎山”已成为历史,“翻死人的折多山”却仍然如故。

    车到山下,就下起了小雨。

    我们沿着一个接一个的陡峭弯道,往山上走,越往上走雨越大,走到山腰,雨突然化作一股股的雾汽,满山遍野都充弥着,车仿佛被裹在一个巨大的棉花团中,能见度不足十米,车只能一寸一寸地在弯道上挪着,寸寸摄魂,步步惊心。

    好不容易挪到山垭,满世界尽是白茫茫一片。

    说也奇怪,一过山垭才转个弯,陡然雾开日出,豁现朗朗乾坤。

    惊回首,只见蓝天衬托下,一座高耸的雪山浮于云端,特别圣洁。

    路两旁的坡地上,是成片的高原小花杜鹃,开得热热闹闹。

    折多山是汉藏文化的分界岭,过了折多山就进入了康巴藏区。

    传统上将藏区分成卫藏、康巴、安多三大区域。卫藏藏区是以拉萨为中心向西轴射的广大区域,是藏民族的政治、宗教、经济、文化中心;康巴藏区分布在横断山脉地区,包括四川的甘孜和阿坝、云南的迪庆、西藏的昌都等地方,这里人文积淀深厚、藏民骠悍勇猛,自古就有“治藏先治康”的说法;安多藏区包括藏北、青海、甘南的藏区,这里以产良马、崇尚马而闻名。三大藏区可以一言蔽之:法域卫藏,人域康巴,马域安多。

    康巴文化是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在横断山脉这个特殊地理环境中相融相汇,所产生的精华。横断山脉中生活着汉、藏、彝、纳西、羌、傈僳、白、独龙等10多个民族,由于环境相对封闭,这里保存了许许多多的语言孤岛,如木雅语、道孚语、扎巴语等。这里不仅有藏传佛教的格鲁、萨迦、宁玛、噶举、苯波5大教派在此发展,也有伊斯兰教、天主教、儒教的存在。康巴文化呈多样性、多重性、兼容性、开放性的特点,行在康巴广袤的土地上,会发现这里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一山一文化,一沟一寺庙,一坝一节日,缤纷得令你眼花缭乱。千百年来,这种文化特点和人文精神的传承,使这里造就了无数富甲一方的康巴商人、威震藏区强悍无比的康巴斗士、信徒千万的康巴高僧大德。

    翻过折多山,就是清一色的藏民居,石砌房子,门楣、窗楣上画着漂亮的图案,屋上飘着经幡,路旁常见白塔与呢玛堆,草地上放牧着一群群的牦牛、绵羊,风景、风情与折多山另一边差异极大,气温也陡降了十度,不穿冲锋衣走出车外,冷得直打抖。

    藏区的感觉,似是突然而至。

    我给朋友发短信说:“翻过折多山口,雾开日出,白云蓝天,很美。真冷,换上了冲锋衣。藏民居、白塔、经幡多起来了。水流改了方向,空气干燥了,唇易干。”

    说水流改变了方向,是因为折多山是大渡河与雅砻江的分水岭。山那边,是大渡河流域,水向东流入大渡河;山这边,是雅砻江流域,水向西流入雅砻江。

    沿着溪流走,路遇无数的藏民居、呢玛堆和经幡,也看见许多牛群和羊群。

    忽地,路边转出一个大村落,错落的藏民居,似乎有点冷清,道路旁却竖着醒目的“天葬台”旅游广告牌。

    我们以为到了新都桥,忙停车寻找住宿之所。寻到一处写有“住宿”的藏式院落,铁门虚掩,门上挂着“小心有狗”的牌子,但不见人影。

    我敲着门大声喊了几句,没人答应,又不敢贸然入内,只得返回,遇一藏民,才知新都桥尚需前行十多里。

    继续走,继续向西,天开始暗起来了。

    终于到了新都桥,路边散落着许多藏式房屋,多是酒店、旅馆。

    走进一家,住客很多,有住客大声地叫着“卓玛,卓玛”,一个藏族姑娘答应着,我也问之“有房间吗?”答曰“没有了”。问了几家,终于找到了房间,我随服务员去看房间,二十几级台阶,一上一下跑急了点,到服务台登记时,头竟有点眩晕的感觉。

    我终于意识到,这里已是高原,不可造次。

 

    高原的第一夜,感觉有点特别,但又说不出什么特别,只能说是有些许异样。异样的环境,异样的风情,睡的床是藏式床,石片砌就,都是第一次睡,倒有些新鲜感。

    第二天,老邓早早起了床,拎了一桶水在洗车。

    我随之也起了床,在院子里溜达。

    院子很大,长满杂草,一条黄狗带着一头黑黑的小藏香猪,正在杂草中乱窜,看它俩的亲热劲,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时兴的字:萌!

    新都桥被誉为摄影者的天堂,这里风光秀丽,色块鲜艳,有如牧歌般的田园风情令人留连忘返。但是,我们要一路向西去穿越,前路漫漫,不能留连于此。

    一出新都桥,正遇318国道大修,道路如搓板,坑坑洼洼,泥泞难行,车若捣拌机,震得五脏六腑直翻滚。

    记得前些年去丽江,导游指着一条岔路告诉我们,那就是滇藏路,滇藏滇藏,颠破内腑。

    我虽没体验过滇藏路,现走在这段路上,有点彼此彼此的感觉。

    汽车七拐八绕,攀上了海拔4412米的高尔寺山垭,一大片高山草甸出现于眼前,草色青绿,一大片白色的风马铺在草地上,绿白相间,非常美丽,这是藏民向山神祈福的祭品。

    突然间,大风骤起,挟来浓浓的雾团,风马在草地、雾团间纷扬,宛若飞蝶舞动。

紧接着,雾团中飘下濛濛细雨,山路更加泥泞滑溜,行车更为艰难,车子几乎成了泥猪,连前挡风玻璃都全给泥封住了。

    在路旁一个村庄,我找到一家藏民想讨点水洗车,主人是一个少妇,我突然记不起该如何称呼,虽然出发时临阵磨过枪,昨天还叫过,要用时却忘了。

    我怯生生地叫“大嫂”,她给了我两桶水洗车。

    后来觉得好笑,我一把的年纪,她那么年轻,竟叫人家大嫂,不把她叫老了,好得人家不恼。

    一上车,突然就记起来,在藏区对年轻的女性,应称呼“卓玛”!

    从新都桥到雅江只70多公里路程,竟走了四个多小时,11点多才到。

    雅江县城几乎全建在山崖上,有些楼房有点像是江河边上的悬脚楼,墙脚处便是万丈悬崖,看着晃晃悠悠,真有点提心吊胆,住在里面不知是什么感觉。

    确定在雅江吃了午饭再走,后来发现这是一个绝对正确的决定,因为走出雅江县城才一个多小时,就一个山沟里遭遇堵车,而且一堵就是三个多小时。那真个叫堵,堵得连自行车都推不过去,一个骑自行车的小伙子站在车隙间,无奈地笑着,大家都耐住性子,悠悠地看着山沟里恬美的风景,看着公路旁挺立的冷杉,看着草坡上静静觅食的牦牛,看着天空中慢慢游过的白云。

    好不容易,车子挪动了,慢慢地挪,一小段一小段地挪,挪到一个叫大阿三的村落时,终于走出了堵车路段,紧接着就翻越剪弯子山。

    车到剪弯子山垭,突然乌风陡暗,一场大雪不期而遇,看着抽打车窗的漫天大雪,我将心提到了嗓子眼里,车子只能一点点地挪,路旁就是万丈悬崖,容不得半点闪失。

行至另一山峰时,雪停了,回望剪弯子山已是白茫茫一片,我的手心也是湿漉漉的一片。

    好在318国道横断山路段不是一险到底,它有平坦有崎岖,有安逸有险阻。当你还沉醉于它迤丽风光,还在回味它独特风情时,险阻猝不及防就来到你面前,给你一个措手不及,你只能提起心壮起胆来全力应对险阻,其它一切都得暂时放下。艰险过去了,前面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你又可以去欣赏它、陶醉它。

    翻过剪弯子山就到了卡拉子山,方圆几百里皆高山草甸,漫无边际。

    卡拉子山海拔4718米,这一带的平均海拔应在4000米以上,然而,行在其上却一点也不觉高险,反有一种柔和可亲的感觉。

    驻足高山,驰目四望,犹如置身于一个绿波荡漾的大湖,连绵起伏的山峰,宛若不断涌现的涟漪,涟漪上云烟蒸蒸,闭上眼睛,有一种浪里、云里的漂浮感。

    过了卡拉子山,高度逐渐下降,下到山底,一个巨大的坝子和一片小小的孤城展现于暮色之中,那便是理塘。

    从地理角度说,过了邛崃山脉便是川西高寒草原,这是一个以理塘、甘孜、新龙、白玉、巴塘草原为核心的大草原,总面积七万多平方公里。

    但是,我们一路走来,只见过一些较小的草地,卡拉子山高山草甸是我们第一次见到的真正草原,它是理塘草原的一部分。

 

    理塘的藏文意思是:广阔的坝子犹如铜镜。我更愿理解为:靓美如铜镜的大草原。

    我们在这靓美的铜镜上留宿了一夜,第二天趁着晨曦又匆匆地离开。

    曲折奔腾的理塘河,引我们游览美丽无比的草原。

    理塘草原是和顺柔美的典范,是我所见最美的草原之一。天地造化将蓝天、白云、雪山、碧水、绿草、鲜花等五彩缤纷的元素,恰如其分地搭配一处,无一能减,无一能增,减之失色,增之繁俗。

    草原非常辽阔,辽阔到与天上的白云相连,与白云相接处是皑皑雪山,雪山在草原边上围成一圈。近处的雪山可以看得真切,像是沙堆成的,雪融化时,雪水将沙冲刷下来,堆积成坝子,慢慢形成了草原。

    原来,雪山是草原之父!

    草原上茵茵的绿草,各色的花,很多花草我都不认识,有种花很多也很好看,开得楚楚动人,有人说它叫狼毒花,我不信,那么娇艳的花怎会有一个骇人的名字呢?

    草丛中不时窜出一两只免耳鼠,动作矫健敏捷。

    一群群的牦牛低着头吃草,从它们悠然自得的神态,看得出,它们除了绿草,从不挂念什么,也不在乎我们这些过来过往的人。

    草原上的河弯弯曲曲,分分合合,时阔时狭,它将蓝天白云印在澄清的河面上,作为自己独一无二的标识。

    这里太美了,怪不得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想借仙鹤之翼飞来,他说:“洁白的仙鹤,请把双翅借我,不会远走高飞,到理塘转转就回。”后来,藏族同胞相信,这诗是仓央嘉措转世理塘的预言。果然,他的转世灵童在理塘寻到,那便是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

    我无须借仙鹤之翼,已在理塘。

    我在这里驻足、奔跑、撒欢,时不时在草原上打个滚,这里太惬意了,惬意得真想变成一只小羊,每天流连在这里,吃嫩草,喝净水,吸花的芬芳,看蓝蓝的白云天。

    草原上的路转一个大弯,绕上了一个高高的山冈,几个骑摩托的藏民,追着我们问要不要葡萄干。

    再绕一个大弯,海子山口著名的姊妹湖和湖畔的几座冰峰突现眼前,冰峰在阳光下特别耀眼,清沏的湖面映着冰峰的倒影,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图画。

    海子山因为山间密布着1145个大大小小海子而得名,它有着丰富的地质遗迹,但是,我们没有时间登山近看只能远观山景,海子也就在眼前,姊妹湖就是两个大海子串成的,与冰峰相映交辉。

    走近姊妹湖,天突然阴了下去,太阳与蓝天隐退,冰峰已不如刚才那般耀眼,湖水却依然清澈。再向湖水靠近,那开满杜鹃花的土地,踩上去有种荡动感,这是不是冰土形成的漂砾?从湖里掬一捧水喝,一股冰凉与清甜的感觉流入心底。

    湖边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呢玛堆,有一块大石头上摆着一具牛头骨,两只高翘的牛角陪衬着湖水,透出一种异族风情。

    一条小溪,发源于姊妹湖,它一直畔着公路流淌,我们陪着它下山,看公路两旁的地貌由草原逐渐转成山林,民居越来越多,山林也越来越破坏严重,小溪渐渐阔了许多,山头也越来越光,待山上几乎没植被了,也就抵达巴塘县城。

    那条与我们一路相伴的小溪,越来越宽阔,越来越湍急,最后变成了一条大河,从公路右方汇入了金沙江,这是我第一次与一条河相行,目睹了它的始终。后来得知,此河叫巴曲也叫巴塘河,全长144公里,仍金沙江上段十三条支流之一,在巴塘茶雪下汇入金沙江。

    在巴塘吃过午饭后,又沿金沙江一路西行。

    金沙江两岸山体陡峭,表层岩石风化极为严重,山上除了稀稀拉拉的沙棘,看不到其他植物,江对面就是西藏辖区,看着连绵起伏的高山,真不知前面还有多少艰难险阻,正候着我们。

 

    过了竹巴龙金沙江大桥,便进入西藏境。

    进入西藏,首先得在桥头排队登记,这时的心情还和以前一样,感觉不到大的变化,只是排队有点心烦,其实这才刚刚开始,以后还有数不清的检查、登记等着。

    登记完毕,顺着318国道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峡谷,两边是悬崖峭壁,一条小河随行左右,陡崖上不时有滚石坠下,这便是著名的海通沟飞石区。

    进入峡谷,可见崖壁上有许多网、栏之类的防滚石设施,挡住了很多滚石,但也看到两块刚坠下的石块,均有数百斤,一块砸在路中间,一块砸毁了护栏。

    如果砸在车上……不想了,想想心就发怵。

    这里是滚石、塌方、泥石流的家乡,滚石只是小兄弟,如果遇上塌方、泥石流,真的会连脾气都没有,只能听任它们的摆布。

    前一天下午,这里就发生了泥石流,湮塞了河流,公路变成了河道,水深过膝,只能涉水冲锋。

    后来在芒康县城,一个自行车车友告诉我,泥石流发生时,他与另外三个车友正好在现场,看着水漫上了公路,一个交通武警想帮他们,才走到身边,水就漫过了膝盖,人与车都无法离开。后来是交通武警调来装载机,将他们连人带车装在斗中,脱离了险境。

    我们通过时,就见交通武警正用卡车载着车友和驴友,渡过险段。

    这段路太险,我连相机也没心思拿出来,只是一心想快速通过。

    还好,在整个海通沟,我们只遇到过一次短暂的堵车,时间虽短,但看两旁崖壁上摇摇欲坠的滚石,心还是提到了嗓子眼里。

    抵芒康县城,又经过两道检查、登记,本想在这里住下,但听说前面正在修路,每天上午八点到下午四点封路,不能通行。于是,临时决定赶到左贡县城去过夜。

    车在芒康山中穿行,不时路遇五颜六色的藏族村落和国旗与经幡交相飘展的藏民居,路旁不时有藏族小朋友驻足行礼,我们停车以文具相谢。

    翻过芒康山是下山路,山路渐陡,遇到的自行车车友越来越多,望着他们绝尘而去的背影,我唯有追忆青春韶华的份;澜沧江也时远时近地相随路旁,这时它更像是山间小溪,曲折多弯,却又陡湍无比。

    318国道在一个叫竹卡的地方,终于与澜沧江相交。

    这里海拔约2600米左右,河床最狭处仅数米,江水汹涌如脱缰野马奔腾向南,两岸陡山连绵,西岸是东达山,山垭海拔5006米。

    一架拱桥连接东西,是过江的唯一通道。

    过了江便开始攀山,路全抠在陡壁上,一边是万丈深渊,无遮无拦,寸草不生,遍布碎石,看澜沧江宛若一条细线,令人头晕目眩;一边是压在头顶的悬崖峭壁,仿佛摇摇欲坠,不时跌落一些碎石,防不胜防。从海拔2600米左右的河谷,攀上5006米的山垭,路窄不说,且全是“之”字弯。

    这哪是路?分明就是鬼门关!

    我紧攥双拳,大气不敢出,汗若细雨,衣衫尽湿。

    好不容易到达山垭,才松口气,有部广西车追上来告诉我们:右后胎爆了。

    停车换胎,在路旁的一块岩石上,突然看到一个金黄的万字格,原来是佛祖庇佑。

    换好轮胎开始下山,天已全黑,车灯只及路面,其余乌黑如漆,路外深渊虽看不见,心仍战颤之。于是,车行外弯道,心便急急提起;转入内弯道,心又稍稍放下;一提一放,频繁反复,个中滋味唯有亲历才知。

    这晚,11点多才赶到左贡县城吃饭、住宿。

 

    翌日路程截然相反,从左贡到邦达,然后由海拔4658米的业拉山山垭,下到怒江河谷,号称“天路九九弯”,据说在这段路上有99个“之”字形陡弯。

    路边也是无遮无拦、无草无木的悬崖,从山顶往山底看,似仅一程抛石可及距离,海拔落差却将近2000米,曲曲折折、弯弯绕绕走了一小时多,才下到怒江河谷。

    怒江之水也如澜沧江一般湍急,江岸也是断崖千仞,河谷也是万般苍凉。

    立于江畔,回望业拉山,真有点从天而降的感觉。

    昨天,从澜沧江河谷上到了东达山山顶;今天,又从业拉山山顶下到了怒江河谷。这一上一下的折腾,加上一路走过的二郎山、大渡河、折多山、高尔寺山、剪弯子山、卡拉子山、海子山、金沙江、海通沟、芒康山等数不清的险阻,和所经历的大雾、雨雪、泥石流、塌方、滚石等惊险,我终于体会了黄懋材老先生为何要将山名叫横断。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曾在此失路啊。

    但是,到了怒江河谷,并非走出了横断山。

    怒江河谷非常狭长,路随江走,头上高耸的悬崖上,满是面目狰狞、摇摇欲坠的巨石,江里也随见这种怪石,虽然“之”字形的急转弯极少,但是走在这种路上仍提悬着心。

    河谷有许多极窄处,远望仿佛只能侧身而过。在一个很窄的地方,设有一座军事要塞,这里真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走出怒江河谷似是突然间的事,眼前豁然一亮,河谷就远远抛在身后。

    路旁的村庄,尽是漂亮的藏民居,白墙特别抢眼;麦田泛着金色,藏民三三两两在田中收割青稞;油菜花开得特别醒目,一派田园风光,只要莫抬头望光秃秃的高山,肯定会误以为回到了江南。

    走出了怒江河谷,也就走出了横断山。

 

------------------------------------------------------------------------------------------------------------------------

【编者按横断山脉,世界年轻山系之一。中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唯一兼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系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通常为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北向山脉的总称。跟随着这一篇文笔精妙的散文游记,在作者馨香的墨迹里,我们一起,沐着“雅雨”踏上古色古香的茶马古道,开始了由川入藏,穿越横断山之旅。一路向西,一路雄伟壮丽!二郎山的雄伟,康定老城,在作者风趣的笔触里,我们看到了“跑马溜溜”的山,圆浑的山头真的端端地罩着一朵朵溜溜的云。向西,继续向西,便遭遇了折多山,折多山山垭海拔4016米,以弯多弯急而著称,旧有“吓死人的二郎山,翻死人的折多山”之说,过了折多山就进入了康巴藏区,康巴文化的多彩瑰丽,富甲一方的康巴商人,强悍无比的康巴斗士让我们有幸体验了神秘的异域风情和民俗。一路惊险,一路传奇,一路波澜壮阔绚丽!丰厚的文化底蕴,精妙的文笔,诙谐有趣的语言,为我们铺陈出一副浓墨重彩的山水佳作,带给我们一次震撼心灵之旅,读后意犹未尽,一路向西,再次去体验惊喜和神奇!佳作,精彩纷呈,目不暇接!感谢老师赐稿新长城文学网,期待您的更多精彩。【编辑:雪语若

 


新长城文学网公众号

求索者文化传媒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