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家乡·村庄·秋

作者:高杰   创建时间:2019-09-25 09:50   阅读量:23394   推荐数:0   总鲜花数:10赠送列表   字数:2990


家乡·村庄·秋


中秋前夕,回了一趟老家。


车窗外,映入眼帘的变化,真让人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宽敞快捷的高速路,取代了往昔土路的泥泞不堪或者尘土飞扬的场面,一幢幢高楼此起彼伏地林立在乡镇之上,过去的脏乱差,已不复存在。步调一致的新农村替代了以前低矮散乱的泥坯房,一处处园林景观,随处可见,小地方,大改观,真是今非昔比!


近乡情更怯!离家越来越近,那种激动的心情,真是无法言表。尽管柏油路从县城出发,沿着洪河川道,一路狂奔,路过家门口;尽管有直达的公交车从家门口经过;尽管大哥买了私家车,我还是异想天开的舍近求远,执意坐走屯子的班车,由县城坐到原郑,再从原郑路口下车,特意徒步走一走,从塬到川的一条大约五六里长的坡道,看看曾经的记忆,变成了怎样的模样。


我是农民,但是没种过庄稼,跟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一样,穿梭在城市之间,过着候鸟一般的生活,以春节为对称轴,节前飞回来,节后又飞回去,对于家乡,我们是主人,更多的时候,更像是过客。


于是,当我刚一下车,便三步并着两步行,迫不及待地想踏上那片朝思暮想的土地。


我对泥土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沿着乡间的小路,一直向塬边走去。道路两旁的田地里,新播的小麦还没出苗,平展展的,犹如一块块着色的布,方方正正地覆盖在田野之上,很是壮观。早晨的清辉,撒在田埂上,一股湿漉漉的潮气迎面扑来,使宽阔的原野,更加让人心旷神怡。一棵百年的核桃树,枝繁叶茂,神采奕奕地站在路边,注视着行色匆匆的人们,每次从它旁边经过,我都忍不住抬头仰望一下,以表我敬仰之情。在路的拐弯处,原有一颗高大的老梧桐树,记忆中就是饱经沧桑的样子,今年居然不见了踪影,连同它旁边一直搁置着的,一个古代战车车轮,也从记忆中消失,那种一直珍藏着的美好,竟然不翼而飞,心中多少有一点失落感。

猛然见到多年未遇的糜子,确实让我欣喜不已,那种犹如笤帚一样的穗形,低头含羞的模样,微风掠过,伴随着点头致敬的神情,让久居他乡的游子确实内心沸腾,欣喜若狂。当低垂的谷穗,映入眼帘时,把那种久违的神情演绎得淋漓尽致,那种金灿灿的色彩,正是秋天成熟的容颜。因为我十分想念家乡煮毛豆的味道,已经刻上了童年的印记。虽然在外地也吃过不少,但始终没有吃出家的味道,一直留恋至今,加之回不逢时,或者就是种植的人太少,于是,当我第一眼看到长在地里的豆荚时,那种眼睛放光的神情,溢于言表,真是垂涎欲滴,真想顺手摘几个,藏在衣兜里,带回家,一饱口福。

我与兰州的二哥同行,谈论着庄稼的长势和收成,种植的品种和收入。不时地掏出手机,拍下此时此景,犹如一抹留恋的心情一样,放进记忆里慢慢回味。

大约行走十几分钟的路程,拐过几户人家,便到了塬边。这里的一切,依然维持着旧时的模样,只是已经人去房空,荒凉了许多。有一个靠近沟边的地方,曾经是我的“站口”。记得上高中时,骑自行车去十五里路外的屯子镇上学,由于夏季天热,只能带三天的蒸馍,所以礼拜三回家,自行车就寄放在其中的一户人家,让我少了往返一道坡的劳顿折腾。那段青涩的岁月里,连同那户人家,被珍藏在记忆深处,一起悠远。尽管这样,我还是有意把身子向崖边探了探,想探究其中一户,是否还会有人在?当看到房门大开,院子里杂草横生,看样子,已经好久没人居住了,只好悻悻地留下无奈的一瞥。


这里也是所有塬路的终点,也是山路的起点。


刚拐出塬畔,就能看到沟沟壑壑,梁峁崖屲,高低分明,错落有致,在山与山的环绕中,一条小溪便成了别致的风景。看惯了城市的钢筋水泥的森林,在袅袅白雾升腾的地方,恍若人间仙境,犹如世外桃源。


山路崎岖陡峭,加之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等各项举措的实施,往昔驴驮车拉的阡陌道路,被多年滋生的杂草掩盖,只是沿着记忆里的印痕,深一脚浅一脚的踉踉跄跄地小心前行。退耕还林时栽种的刺槐,已经成片成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占据荒山,站满边屲,挤满沟壑。稍微平缓的地方,栽种的杏树,已具规模,由于无人修剪,横生的枝丫,竞相攀升,恣意生发。偏远的山地,已经退耕还草,放眼望去,植被茂盛,整座山,都披上了绿衣裳,真想赶一群羊,有放牧蓝天下的冲动。路过自家的承包地,田边历年遭到砍挖,柔弱不堪的酸枣枝,居然摇身一变,长势如枣树一般强壮,密密麻麻的酸枣,挂满枝头,煞是壮观,二哥站在一个制高点上,连连拍照,并由衷地赞叹道,这里的生态,保护得真好呀!


路边的杂草丛中,车前草贴地而生,与蒲公英为邻,柴胡开着细碎的黄花,挺直了身子,惊奇地瞅着,跨过草丛的每一个脚步,远志也不甘示弱,伸长了脖子,用一条缀满蓝花的茎叶,使劲地挥挥手。最抢眼的,还是随处可见的野生枸杞树,由于少了侵扰,多了安逸,也长得格外强壮,红红的枸杞,爬满枝头,晶莹剔透,如水晶,如玛瑙,如宝石,有的地方已经连成一片,有的直株上,叶子已脱落,联成一片红色的瀑布,颇为壮观。在一个山洪爆发时流水的水沟旁,藏匿着一条莓子蔓,已经在哪里潜伏了几十年,每次经过,都有收获,于是,我便煞有介事地去淘宝,结果铩羽而归。枝蔓还在,不知为什么,居然没有了果实,二哥不解,疑惑地追问,我才喃喃自语似的说道。每当在超市里看到卖蓝莓,我就会第一时间想起这条枝蔓。由于树,也由于草,不留神,会惊得锦鸡,鹧鸪腾空而起,让人始料未及,有时正兴致勃勃地东张西望,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竟然无意间,吓到了藏在草丛下面的兔子,“嗖”地一声,慌忙从自己的脚下,冷不丁地逃窜而过,也会把毫无提防的自己,吓出一身冷汗。


沿着山梁,又走了将近半个小时左右,才临近村庄。首先进入眼睑的,便是对面的席杨山,由于扶贫开发,对面的所有山地都已栽种成了核桃树,连山脚下的人家,也跨过一条千回百转的洪河,搬进对岸的新农村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中盛公司的席杨养殖场,庞大的规模,现代化的设施,让在群山环抱中的这块福地,更富有魅力。一条柏油路,沿着川道蜿蜒延伸。公路两旁的居民点或者新农村,统一朝向,统一布局,整齐划一,不亚于城市的建设格局,一色的琉璃瓦,富有个性的装饰,所有城市里所能呈现的元素,在这样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都能找到它的印迹。
太阳越升越高,加之走的急,有点人困马乏。穿过村庄时,朝峰哥崖背的枣树上还有枣子藏在叶间,摘一个放进嘴里,咬一口,脆生生的,甜沁入心。广平井房后面的桃树上,还有几个老桃,站在枝头张望,旁边的柿子树上,青黄色的柿子压弯了枝头,匍匐在墙上,无人问津。一路走一路看,在百平新庄门前的树荫下,蹲着的、坐着的、站着的、还有拄着拐杖的留守人员,除了老人,就是小孩,看到我俩归来,跟见到亲戚一样,嘘寒问暖,我们赶紧一一问好。农村人就是这样简单,简单到了有时几乎不用语言,一个微笑,一个点头,就能把所有的情感包涵在里面,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最质朴的情感, 憨厚成一种淳朴。


常言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看到家乡的人,格外的温暖,看到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感到格外的亲切。


到家了,心就不再遥远。


这就是我的家乡,虽然山路十八弯,沟沟坎坎,但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新农村建设,窑洞改造工程等一系列惠民政策下,这里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置身其间,醉美在一片秋意微浓的渐变中。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若涉及版权请联系,以便删除。

【编者按】近乡情更怯。游子归来,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倍感亲切,家乡一点一滴的变化,更加欣喜。作者描写细腻,语言通俗流畅,感情真挚,结构合理。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家乡浓浓的情,以及对新农村建设、生态保护等惠民政策带给家乡美好巨变的赞叹与歌颂。欣赏佳作,问好作者,顺祝秋祺!【编辑:古井晓月】【推荐号:201910180349】

新长城文学网公众号

求索者文化传媒公众号

1 条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