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郭城摔面传奇(长篇小说连载二)

作者:野老   创建时间:2017-01-07 00:00   阅读量:11271   推荐数:0   总鲜花数:0赠送列表   字数:2871



 

 

  郭城摔面传奇(长篇小说连载二)

第二回:众好汉学艺加身,返乡后各奔前程

 

作 者:野老

第二回:众好汉学艺加身,返乡后各奔前程

    上回说到于连江、“二先生”的四弟、高卓臣、高地一行四人横穿林寺山东麓下奔向了郭城于永的“郭城摔面馆”去学习郭城摔面。

 

    “郭城摔面馆”的掌柜于永热情地招待了于连江等四人。于永必须得热情招待这些人,而且还得悉心教授他们郭城摔面的技艺。你道为啥?第一,于连江自从上次与于永、于挺河相识相交后,就与两人就成了至交好友,议论世事、谈论国政,都能看到一起说到一块;于连江只要来郭城这边,都要来看望于永和于挺河的,真的是成了剜颈之交,情同手足。第二,于连江、“二先生”的四弟、高卓臣、高地都是孙彦昌老拳师的徒弟,而于永、于挺河是宫宝田老拳师的徒弟,孙、宫两位老拳师又是同门师兄弟,那么于连江、“二先生”的四弟、高卓臣、高地、于永、于挺河这六个人实际上就是同门不同师的师兄弟!在武林里,特别看重师承关系的,只要是同门,不管是哪个师叔的徒弟,都如同一家人,如出一师。第三,于连江是从郭城搬到蜜蜂涧的于家后代,他跟于永是一个老祖宗的后代,于连江的朋友就是他于永的朋友,岂有不诚心相待之理?

 

    于永在当天中午招待过于连江四人后,他说:“既然兄弟们要学郭城摔面,少一人不如多一人,一人也是教十人也是教,干脆问问郭城村里还有谁想学摔面的,一起教了!”说吧,他对于挺河说,“老哥,你跑跑腿儿去桃村把那李春兰的弟弟李东一起喊来吧,俺答应过他姐春兰的,虽然不能成为亲戚了,但是也不能食言啊!”

于挺河点点头,受命而去,他钦佩于永的不仅仅是他的郭城摔面技艺,更多的还是他的为人处事的心胸和做法。

 

    李春兰是何许人也?她与于永又有如何的渊源呢?

 

    李春兰是郭城北边桃村一家富裕人家的女儿。桃村,是胶东半岛腹地一个著名的大镇,在郭城北边十多里的地方,是胶东半岛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这里北依半岛名山牙山,西通莱阳、青岛和省城济南,往东北几十公里便是烟台,向东可达威海卫,属于栖霞管辖之地。这里大多数人家都是栖霞牟氏庄园牟二黑子家里的佃农,只有少数人家靠着自家的土地和手工过着小康生活。李春兰家里就是这小康人家的代表,她家里姊妹三人,上边有个哥哥,下边有个弟弟,她在家里排行老二。有一年春天里来到郭城赶庙会,李春兰在于永的“郭城摔面馆”品尝郭城摔面,不仅吃好了郭城摔面,更是对制作郭城摔面的于永佩服得五体投地,她觉得于永不是在摔面,简直就是在耍魔术,一块面团在他的手里眨眼的功夫就被舞弄成粗细均匀的面条儿,真的是神乎其神!于是,李春兰对于永滋生了情愫,临走时李春兰大方地走进于永摔面的工作间,她落落大方地说:“师傅,您辛苦了!”

 

    “不辛苦,您客气了,您还有啥吩咐,请说!”于永彬彬有礼地说道。

 

    “师傅贵姓?”李春兰礼貌地问。

 

    “免贵姓于。”于永答道。

 

    “台甫怎称?”春兰又问。

 

    “贱字一个永字。”于永顿了顿接着说,“永远的永字。”

 

    “怎么不见嫂夫人……呵呵,”李春兰笑一笑说,“怎么不见老板娘呢?”

 

    “呵呵……”于永挠挠头尴尬地说,“俺还没有媳妇呢。”

 

    李春兰眼睛一亮,双颊上顿添红晕,就像喝醉了酒似的,连忙退出来。

 

    三天后桃村来了一个媒人,并且捎来了李春兰的定情物——一双手工纳的鞋垫,鞋垫上绣着一对戏水的鸳鸯,那针线活儿一看就知道是个手艺精巧的人才能达到的程度。于永要去李家求亲,那媒人说一切要听春兰姑娘安排。后来,李春兰趁着赶郭城集的机会儿来找过于永,并且说过等他俩结了婚之后让于永把这个郭城摔面的技艺教给她的弟弟李东。再后来,于永再也没见到李春兰姑娘,听那个媒人说李家老爷子知道了女儿的事情后很是生气,很快就把女儿嫁给了几十年前定好的娃娃亲那家人家了,尽管李春兰闹过哭过也绝过食,都是无济于事,一段美好的因缘就此打上了一个句号。

 

    于永在教授郭城摔面的技艺时,讲解与实践都很用心,他不像其他手艺人那般吝啬,更没有“多一人就多了一个抢自己饭碗的人”那种私心杂念。他从和面的要领讲起,讲到饧面、摔面、抻面等等,不厌其烦,一直教授到每个人都能摔出比较合格的郭城摔面为止。

郭城摔面在 “面”食系列中是一枝独秀,手工制作、肉烂汤鲜、面质精细、快捷方便,这是“郭城摔面”的主要特点。郭城摔面在和面时,不用蓬灰不添加含有化学成分的“和面剂”,而是在调面的同时放入人体所需的碱和盐,即“一把碱,一把盐”之说,正是老艺人们所说的“碱是骨头,盐是筋”,使的盐和减要根据气温的高低来进行必要的增减。这是制作郭城摔面的关键一步。

 

    郭城摔面突出了一个“摔”字。用摔代替了“揉”,使做出来的面更有韧性,口感也更好。调好面以后,在面板上摔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好力道,要“摔”得恰到好处,使“摔”好了的面有筋有骨,软硬合适,这样才能抻出高质量的面条。所以“摔”就成了“郭城摔面”的主要特征。

 

    抻面过程中,要尽力把面条抻的既长又要粗细均匀,否则做出来的面既不美观,口感也不好。因此,“郭城摔面”就有了粗细不等的分类。

 

摔出来的面下锅时水的温度和火候要掌握好,如果水开大了要用凉水点一下,再下面条,以保证面条不会被温度太高的水“化”掉一层。

 

    “郭城摔面”吃起来细腻光滑,有咬头,有嚼头,独具一番滋味。特别是他的“卤”,分几个系列,多个品种,适合各种人的口味。如:有香味四溢的各种排骨汤打卤;有让人垂涎欲滴的多种海鲜卤;也有四川风味的牛肉麻辣卤。香辣各异,鲜美可口,食客可选择自己的口味,食后让人回味无穷。

 

    “郭城摔面”可根据顾客的多少,“量”客下面,现做现吃,立等可取,前后不过两三分钟。

 

    “郭城摔面”适合露天制作,如赶集、赶山、赶庙会等,铺面也比较简单,几张桌凳,几幅碗筷,桌子上摆放点调料即可。当然,室内制作更是锦上添花,因为室内的各种条件要比露天好得多。“郭城摔面”要技巧,也要力量。艺好力大的一次可摔出12—13个(碗)面;艺差力小的只能摔出3—4个(碗)面。这要求制作者不但要掌握制作的方法,更要勤学苦练,才能掌握好这种技艺。

 

    几个月后,于连江等人怀揣郭城摔面的技艺各自回到了家里,忙活自己的营生去了。“二先生”的四弟回到高家在自己家里的“洪兴客栈”专做郭城摔面,食客盈门,生日红火,让高家地面上没有机会去郭城品尝郭城摔面的人过了一把品尝郭城摔面的瘾。高地仍然回到了老高家大院做他的长工,烧他的高粱老烧去了,这里不提。李东回到了桃村,在街面上也开了一家郭城摔面馆,店名就叫“李记郭城摔面馆”,一直干到1956年被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并入了大集体,改革开放后桃村又有几家郭城摔面挂牌营业,据说都是李家的后人和徒子徒孙。

 

    1930年阳春三月的一天,高家镇上一夜之间就发生了两件大事。

 

  大清早儿,高卓臣就跑了两家,去把这两件大事儿禀报了两位镇上人人敬仰的人,这两人就是“二先生”高鸿臣和“大医生”高华亭。高卓臣这样做的目的是啥呢?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反正他觉得这两件事必须得让“二先生”和“大医生”早早地知道,最好是两位德高望重的人都能站出来说点啥。

 

    这两件大事儿对年轻的高卓臣来说触动很大,是他离家求学寻找理想社会的直接导火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新长城网欢迎你

http://www.xccwx.com/


 




新长城文学网公众号

求索者文化传媒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