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长城】川西记游

作者:张宝树   创建时间:2017-01-23 00:00   阅读量:11421   推荐数:0   总鲜花数:0赠送列表   字数:7161

【编者按】作者采风,走进四姑娘山,在一条“神水”的引导下,登上泸定桥,横穿大渡河,沿着大金川河谷,抵达名扬天下的藏族聚居地——藏寨,在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共同陪伴下,赏宗教,观民俗,感受神秘色彩,领略到别样风情。寺院,佛塔,礼佛,触碰特色文化;草原,村落,远山,站在接近天堂的地方;溪流,峡谷,云雾,给心灵插上翅膀;陶醉在一片红石之中。一路走,一路看,留下无数赞叹。文章语言精炼优美,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精彩美文,推荐共赏!【编辑:高杰】【新长城编辑部精品推荐170123第4178号】



             川 西 记 游

文/张宝树

一、邂逅“神水”

位于四川小金、丹巴两县交界处的四姑娘山,是四川第二大雪山高峰,海拔6256米,有“蜀山之后”和“东方阿尔卑斯山”之美誉,她仅次于号称“蜀山之王”的贡嘎山。四姑娘山之所以名闻天下,还因为她是世界登山运动员最向往崇拜的训练基地。

四姑娘山美丽神奇的故事令人惊叹,高峻而秀丽的雪峰藏身在云雾之中让人憧憬。今夏,我们采风走进四姑娘山,虽然天不作美,几天下来仍未睹四姑娘山的神秘风采。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双桥沟”和“长坪沟”两大景区中,一条“神水”——赞拉河和海抜3700米的虫虫脚瀑布却成了四姑娘山的形象大使。这条神水一路陪伴着我,为我欢快歌唱,为我冲凉壮行,为我引路导游,让我尽享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这条神水,在我的心目中,甚至就是“四姑娘”清秀晶莹的面容、自天而降的仙影、风流倜傥的美姿、万马奔腾的气魄、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她那滋润大地万物的精魂!

啊!感谢上天赐予我邂逅“神水”的良机!我会永远记住你,感谢你赋予我无限的审美形象,更想祈望你把我的深情祝福带给我心中的美丽天后——四姑娘山。

二、丹巴藏寨掠影

7月3日是个星期天,我们乘大巴从日隆县出发,过小金县城,经过三个小时的行程,到达了嘉绒藏族聚居地——阿埧州丹巴县城,然后大巴又横跨大渡河,出丹巴县城,一直沿着水流湍急的大金川河谷,在陡峭的盘山公路上向西北行进,很快就驶进距丹巴县城八公里、海拔在1800~3300米的甲居藏寨景区。

甲居藏寨颇冨民族风情,名扬天下。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2006年又当选为“中国最美古镇”之首,2007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同年又授予“藏寨风情文化之乡”,从而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甲居藏寨古民居建筑尤其风格独特。四周20平方公里的景区,从大金川河谷一直延申到卡帕玛群山的山脚下。雪白墙壁、石砌墙体、四角屋顶的藏寨,散布在落差千米的山坡上,星罗棋布地点缀掩映在茂密树林、清澈溪流、层层梯田和皑皑雪峰之中,显得格外赏心悦目。

在甲居藏寨,我们入住在阿布藏家。主人是个肤色黝黑、体格健壮的汉子,他笑脸盈盈地欢迎我们。坐下一聊,才知他年近六十;一问我,七十五岁,他大惊失色,连声夸讲。让我羡慕的是,主人竟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儿,叫格玛;一个清秀高挑、文质彬彬的研究生女婿,叫杜法成。这在百户藏家中,算是凤毛麟角了。女儿格玛,方才接站时,一上车就为大家亮出了甜润的噪音,一曲唱罢,满车掌声雷动。

入住阿布藏家前,我们已先在甲居藏寨的第一、二号观景台上饱览了风景秀丽、富有民族特色的藏寨风光。午餐后,顾不得午休,我又独自一人背上相机去走街串巷了。因藏家多散居,家家户户皆由狭窄的石板卵石小路勾连,而小路崎岖又陡峭,牛粪遍地,泉水流淌,泥泞不堪,以至于举步维艰。尽管如此,我却兴致未减,依旧蹑足前行,饶有兴味地拍下了原始藏居的图象。公路两侧,藏家旅舍的招牌随处可见。我这个“二把刀”又举着尼康相机,“咔嚓、咔嚓”地拍个不停。

7月4日,我们又抵达丹巴县的中路藏寨,入住了东坡藏家。院内有三幢藏楼,古朴美观、矗立在青山环抱之中。徐导说,东坡藏家主人,过去可是名门望族,他的祖先罗绒降央300多年前还是黄教的一位德高望重的活佛呢!院内那座有着700年历史的古藏楼,店家竟开设了一个民俗博物馆,实属难得的藏家文化遗存。

傍晚时分,在影友老庄的引领下,我走进了民俗博物馆。一楼是古时家族的木制粮仓、厨房遗址,其中有锅庄、酒壶、饭勺、厨柜等旧日器物。我老伴和杨女土一时兴起,披上藏家主妇的藏袍,端起饭勺,拿起火钳,在锅庄前摸仿做饭的样子,然后我老伴又走近一个高木桶前,举起木杵,学做打酥油奶茶的动作。这番场景都让我笑得合不拢嘴了。事后听徐导说,酥油茶可是好东西,除了牛奶、茶叶之外,还加进粉碎的核桃仁、花生等,所以极富营养。藏民都说:“一碗酥油茶,一天不下马。”民俗馆二楼,玻璃柜里阵列着家族古时各式各样的服装、銅器、刀剑等,难得一见。三楼则是家族设立的佛堂。佛堂中央供奉着黄教宗喀巴大师的金色塑像,左右分列供奉班禅和达赖喇嘛。右侧堆放着藏传佛教的经书,右壁之上张挂着唐卡画。整个佛堂富丽堂皇、庄严肃穆

这座东坡藏家不但富于宗教文化底韵,而且有着舒适的极富民族色彩的生活设施。那餐厅就颇为漂亮:地砖洁白光亮,黄色木制四壁上挂着唐卡和中路藏寨的风景照,屋顶线全是经幡样的彩绘,餐桌上有彩画装饰,连绿色木櫈四周也全是彩画。走进这样的餐厅,不用餐都觉得心满意足。无怪乎这座东坡藏家被授于“丹巴县乡村旅游民居接待示范户”的称号了。

东坡藏家庄园餐厅外小路旁,有三棵不起眼的梨树,惟独让我老伴看中了,非让我为她拍照。老伴为啥钟情这三棵梨树呢?原来不久前她在股市中了一个新股的签儿,股票名称就叫“三棵树”。这支股票一上市不算当天40%的涨幅,之后居然又创造了连拉十七个“涨停板”的奇迹!于是乎幸运之神也就降临到我老伴头上:中签的1000股竟赚了93280.6元!无独有偶,历史与现实也有福缘!原来东坡藏家这三棵梨树是300多前一位藏传佛教的活佛亲手种植的。所以,我老伴闻听这段历史福缘之后,便喜不自禁,手舞足蹈起来。

我们摄影釆风团入住东坡藏家,还有个原因,那就是为了照相。傍晚时分,为了拍日落美景,全体影友皆全副武装出发了。在当地藏人的带领下,我们抄了近路:穿田园,跨小溪,爬铁架,走独木梯,老老少少,相互搀扶,一路颠簸,却笑语不停。好不容易在山崖下一条宽不足米的坎坷山路上驻足,大家支起三脚架,按上相机,刚照了不一会儿,天色骤变,风起云涌,雷声隆隆,浓雾滚滚而来。带队的陈老师连忙大喝一声:“收,下山!”大家只得抜营起寨,班师回朝了。可惜白白辜负了中路藏寨“最美观景、拍摄点”的美称!

尽管如此,在我的心目中,中路藏寨仍不愧是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胜地。

三、藏区草原风情

我们摄影采风团一行,先后游览了丹巴的甲居和中路藏寨之后,7月5日,又乘大巴向八美县进发。一过“塔公草原”景区,视野更加开阔,映入眼帘的,便是公路两侧远山青绿,云岚缭绕;小溪潺潺,欢唱漫流;黑白牛羊,悠闲漫步;一座座藏楼点缀在蓝天白云之下、绿水青山之间。

颇冨历史、地理和民俗知识的导游徐翔,为安排我们拍照,特意在几个村落和寺院处作短暂停留。公路旁一家朴素的二层藏楼院落,大门洞开。我们走进院中,见到了一位叫何平的藏民大哥,他面目黝黑,却眉清目秀,高高的个儿,一脸和气。我上前与他攀谈,得知此地是俄洛乡帕松村,村里散居着100多户人家,他才56岁,有一儿一女、孙辈三人,老伴不在家,去尼日寺转经去了。

我见他家房舍简朴,就问他草原牧民生活境况。没想到,我听到的全是乐观的回答。他说,他家养了七八头牦牛,一头牦牛可卖一万多块;还有五、六头奶牛,一斤酥油就卖到50元。院里还停放着一辆黑色小轿车,何平大哥得意地说,我们早已不像贫穷年代那样步行长跪去拜佛了,他年年都是开着小轿车去西藏布达拉宫朝拜的。提及儿子,他更自豪,说儿子正在成都上大学。我听了暗自惊喜,这在好多年前可是不敢想的事!当与何平大哥合影后告辞走出大门时,我心中顿时产生了对藏民富足生活的羡慕之情,我甚至觉得,何平大哥的家庭或许就是当今藏民生话狀况的一个真实缩影吧?

当我们走进位于四川甘孜州新都桥镇柏桑一村的尼日寺,让我大开眼界的是那长长的三层佛塔(俗称白塔)。记得我曾游览过的青海著名塔尔寺白塔也不过七八座而已。想不到牧区草原上一座小小寺院里竟建有上百座白塔的佛塔群!

在西藏和其它藏区,随处可见这样的洁白佛塔,它能带给人们祥和宁静之感。据资料记载,白色佛塔修建有多种功用:其一,修建在风水宝地或乡村,村民集资,意在镇一方水土、积功德、保平安;其二,修建在寺院中,作镇寺宝塔;其三,修建在佛殿、灵塔殿中,为的是安放舍利。影友为我在佛塔前拍照留念,我转身细看,洁白佛塔皆由塔基、塔瓶(塔身)、塔刹和塔顶四部分构成。徐导告知我说,一座佛塔的四部分结构分别具有象征意义:塔顶上的“日”和“月”代表“空”,塔刹上的“伞盖”代表“风”,“相轮”代表“火”,“塔瓶”代表’水”,“塔基”代表“地”,其相互关系是:土依金,金依水,水依风,风依空,空无所依,这正体现了佛教“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相互依赖而存”着的“四大皆空”的理论内涵。此时此刻,我肃然起敬,站在洁白的佛塔群前,深深地鞠了一大躬。

大巴继续前行,很快又在柏桑二村附近停驻。大家背着长枪短炮走下大巴,各自寻找最佳拍照景点去了。我和夫人经一位喇嘛允许,走进又一座名叫“日落寺”的寺院参观。砖红色的藏楼虽有些老旧,但两层楼殿堂和飞檐屋顶仍显得畗丽壮观。寺院藏楼外侧立有一尊莲花生大师的汉白玉座像。听徐导说,这位大师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创始人,与藏教各大活佛齐名呢!

我怀着敬畏之情,随带队的陈涛老师一起走进佛堂。只见陈老师脱掉鞋子,双膝下跪,又匍匐长拜,往复三次。这是我头一回亲眼得见小陈老师对佛祖的敬仰、虔诚之心。出佛堂,见左右墙壁上有大型彩绘壁画,都是护法神“四大天王”的画像,而顶蓬之上还镶嵌有藏传佛教历代祖师的彩画造型。这都充分显示了草原牧区之上藏传佛教的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我走出了寺院,四位中年以上的藏族妇女正绕着寺内洁白佛塔转経而来,从她们专注而恭敬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藏民们执着的宗教信仰和心无旁驽的礼佛心理。

在八美到新都桥不大长的旅途中,我在藏族牧区大草原上,不但尽情领略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亲身感受到了带有藏区浓郁神秘的宗教色彩的人文景观给我的精神洗礼,而且新时代藏民冨足的生话状态,也让我全身心地享受到了一种少有的丰美愉悦之感。

再见了,藏族牧区大草原!

四、登上泸定桥  再下红石滩

大渡河白浪滔滔,泸定桥飞架两岸,气度依旧伟岸不凡。睹物思人,当年北上抗日的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壮举,又历历在目,浮现在了游人的面前。于是,泸定桥便成了八方游客渴望登临的胜地,风雨无阻,络绎不绝。

我随影友一行,兴致勃勃沿西岸登上思慕已久的泸定桥时,桥上已游人如织。尽管桥面九根铁索早已铺上了中间宽、两侧窄的木板,但人们一上桥,马上就会感受到左右摇晃。可是有胆儿敢上桥的男女老少,还都是兴高采烈、豪情万丈。桥面上,不时出现扛着红旗、拉着标语集体拍照的场景。我们摄影团带队的小郭老师,居然趴在桥板上,做出匍匐前进的动作,仿佛要再现当年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的壮景似的,不禁引得游人鼓掌助兴。年过古稀的我,竟也受到感染,一把抓住右侧铁索,背负白浪滔滔的大渡河,勇敢地拍下了珍贵的镜头。

想当年国军与红军两路兵马在夜雨中齐头并进的场景,该是何等的惊心动魄!河对岸冒雨行进的可是国军增援的两个旅,为的是赶往泸定桥,增援守桥部队扼守桥口,阻止红军过桥北上的呀!而红军部队冒雨夜行军,不也是为了抢在国军增援部队之前一举夺下泸定桥,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部署吗?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出幽默而短暂的喜剧发生了:据说当时夜幕弥漫,大雨倾盆,两军都看不见对方的行踪。国军那边突然发话:“喂,对面是哪个部队的?”红军这边机智回答:“跟红军打仗撤下来的。”也许是因为雨大,或许是放松了警惕?国军那边意外地宿营了。没想到这一问一答竟然化解了红军面临的巨大危机!这特大的机遇,马上催促红军先遣突击部队快马加鞭,飞速前进,奔向泸定桥。战果自然可想而知。我红四团22名勇士,在十三根铁索之上,犹如神兵天降一般,上演了枪林弹雨之下飞夺铁索桥天险的壮剧。

想到这儿,我老汉也情绪激动,立马站定泸定桥中央,举起手臂,欢呼起“胜利会师”来。这一镜头,后来收进了我的“小年糕”相册中,成了我老来的一个珍贵纪念。

登上泸定桥,再下红石滩。

这也是我们摄影团既定的游览计划。当我们一行坐着大巴,前往磨西古镇的途中,大家不免余兴难消,相互交换浏览着相机或手机里的泸定桥图像。过了一会儿,大家就被车窗外的美景吸引了。草原、村落、云雾、远山、溪流、峡谷,不停地在大家的眼前闪过。没多久,车子就进入磨西古镇,缓缓地停靠在了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的高大门楼前。

这是一座世界上硕果仅存的“低海拔冰川”,距成都仅300多公里,离康定县城也仅59公里。据说海螺沟冰川是“蜀中雪王”贡嘎山东坡众多冰川中的一条,尾巴竟延伸进原始森林长达6公里,而海拔却仅有2850米。提起冰川,众人仰慕。但天公不作美,正赶上阴雨天气,云雾弥漫。进了公园,大家纵目四望,冰川、冰瀑、冰坑等景观,居然都掩藏在了浓云迷雾中,大家不禁连声叹气:“扫兴,扫兴!”好在大家参拜了从山下到山上的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三处宗教景观,又逛了金沙滩、黄金海岸之后,游兴又陡然旺盛起来。途中,队伍里还秀出了一位小姑娘,大家推举她当“环保公主”,因为她捡拾收集了沿途和影友们丢弃的十多个食品袋的垃圾,交给了景区管理处,竟然获得了连续五年携友免费游览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的奖励。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为天津影友带来了荣耀,大家为她高兴,早把天公不作美的遗憾丢到脑后去了。

后来,在一位风景区工作人员导引下,我们抄近路很快就进入了天下奇景红石滩。我听说,一位日本摄影大师竹内敏信,当年在川西无意中发现了两颗红石,他万分惊喜,如获至宝,啧啧称赞手中的红石珍宝。后来,经过多方多年考察,专家们一直认定,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境内海螺沟的红石滩,堪称“世界第一红石滩”“世界红石公园”。也许我们进入的并非是红石滩的最佳地段,然而眼前的红石滩就足以把我惊呆了,看傻了!一眼望去,大大小小的红石,从低处一直铺排到山坡之上、云雾之中,就宛如一条汹涌的红水河,从高处流泻下来,而裸露着的正是红色浪花。待细看,又如同满山遍野的映山红,浓艳无比,吐蕊放香。后来走到开阔地,红石更多,一眼望不到边。这时,红石滩又呈现出红色汪洋之浩瀚、遍地野火之热烈,新奇十分,令人遐思悠悠……这时,影友们手中的长枪短炮,统统派上了用场:有的取广角,照远景;有的上微镜,拍特写;更多的是相互拍照留影。小李姑娘,年轻好奇,默默蹲在大块红石的旁侧,正全神贯注地抓拍红石表面的红色苔藓样的东西,像是要用相机镜头探寻红石的奥秘似的。我也情不自禁地坐在红石之上,让老伴为我拍照留念。后来老伴为我制作的“小年糕”相册还选了这张照片,我还特意加上了两句诗:“坐看红石滩,心中舞翩跹。”何谓“舞翩跹”?不就是被红石奇观陶醉了,神思飞扬了吗?

红石滩如此神奇,还因为自古以来藏传佛教中流传有这么一个传说:在印度胜乐金刚道场,信徒们爱用一种红色物质来供奉胜乐金刚的佛母——金刚瑜珈母。这种红色物质梵文音译为“圣德拉”。农历每月二十五这一天,众多菩萨集会的时候,空行勇父和空行母就在胜乐道场上空撒“圣德拉”,等于是献贡品供奉胜乐金刚了。作为胜乐金刚的道场,贡嘎山周围就会落下许多“圣德拉”,由此便化作了神秘的红石。而海螺沟正是胜乐金刚道场的主坛之地,自然洒落的“胜德拉”更多,因此日后的红石滩的面积也最大。

可是,这么神奇的红石上面的红色物质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多少年来一直是个谜。直到2012年1月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组记者随众多专家对海螺沟的红石滩做了详细的追踪探访之后,对“真菌说”“苔藓说”“微生物说”“藻类说”等等的猜测,才有了科学答案。原来石头上长的是一种叫“乔利橘色藻”的东西,因为细胞内含有类似胡萝卜素之类的虾青素,所以石头才成了红色。专家们又进一步发现,石头上的“乔利橘色藻”之所以能在海螺沟的冰川地区长得这么顽强蓬勃,是因为贡嘎雪山带来的冰川地区特殊气候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是雨水多,每年降水量高达2000mm;二是冰川富含锰类矿物元素,冰川河流呈乳白色,营养丰富;三是海螺沟红石滩上有温泉,最高温度达摄氏90度,温暖的红石更有利于橘色藻存活。你说海螺沟红石神奇不神奇?居然在海螺沟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远离冰川主河道的地方,海拔2100米以下的地方,都没有红石!据说凡是好奇的游客捎带回家的红石,都会统统死掉,变成黑石头。

哎呀!下了一趟海螺沟红石滩,真是大开了眼界,了无遗憾了。还算老天有眼,当我们下山乘坐缆车时,天色变亮,不像上山时那么雾气昭彰了,所以大家都从高高的缆车上俯瞰到了峡谷中巨大的冰川。虽然年代久远不少冰面被沙石蒙蔽了,但是那纵横陡峭、坚如磐石一样的冰层还能清晰可见。大家透过缆车的窗子抢拍了不少照片,也算是补上了不见冰川的缺憾。

这次川西之行,来回十多天,走过的景点不下十多个,我这篇挂一漏万的记游,只能算作是我给影友们回家制作的漂亮相册配的几首小插曲吧。献丑了!

2016年8月1日

      辍笔于天津东丽湖寓所


作者张宝树简介

天津作者张宝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长、全国首家中老年散文期刊《散文福地》主编。迄今已发表散文作品及文学评论近300万字,出版了十部散文、文化随笔、报告文学、传记文学作品集,并著有《怎样写散文》《现代名家散文精品赏读》《中国当代散文评论集》等专著,郑重入选《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中国艺术家宝典》《世家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等,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当代文化名人”荣誉称号,2011年3月2012年12月相继多次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授予的“世界当代八大文化圣贤”等多项终身成就荣誉称号。

作者通联处:天津市东丽区东丽湖万科城月荷苑20-4号院 邮编300039

手机:13312068135  13012272926

电子邮箱:zhangbaoshu6@163.com。

=====================================

新长城网欢迎你

http://www.xccwx.com/




新长城文学网公众号

求索者文化传媒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