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尚书》《礼记》虔读记

作者:鲁文可   创建时间:2024-08-26 11:40   阅读量:23572   推荐数:3   总鲜花数:5赠送列表   字数:8993


《尚书》《礼记》虔读记

鲁文可


《尚书》《礼记“四书五经”之经典,之前仅是知其名而疏其实,乃至望而生畏,从没有真正阅读过。越是神秘越是向往,故而下了很大决心,做了一些必要的功课,购买了《尔雅》《说文解字》工具书,查阅了相关资料,然后,很虔诚的啃读了一遍。尽管不甚理解,但脑海里还是能留下“大概其”的痕迹。


 先记下对《尚书》认识。“尚”在这里大体有两层意思,“上古”崇尚”,因此《尚书》可理解为“上古的史书”,包括虞、夏、商和周四个朝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计有五十八篇,是一部追述古代时政的文章汇编。早年读《三字经》背过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这几句,当时并不知其意。读了《尚书》才算明白,原来这是《尚书》种文体,“典、谟、训、、命全书按照这六大文体,分类记述了上古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行。典,记述当时的典章制度、帝王言行事迹,是立国的基本原则成为后代常法,如《尧典》》;谟,策略规划记述君臣的谋划和议论大体属于治国策略,如《皋陶谟》大禹》;训,记述训导训诫言词,如《伊训》诰,国君发布的施政文告,如《汤诰》《酒誓,誓词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辞或临战勉励将士的誓,如《牧誓》汤誓命,类似命令,帝王颁布的诏令册命,如《顾命》《文侯之命》总之,全书正司马迁所概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太史公自序》曾曰:《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是故《书》以道事。即《尚书》记载了古先王的事迹,是用来指导政事的。明代王阳明的《尊经阁记》也曾说:《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这部经书是记我们心中的纪纲政事的经,是经书之经”。由此可见,《尚书》蕴含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基因和生存智慧,被尊称为 政书之祖,史书之源,诸学之始当之无愧


    读古文不像读当代白话文“一目十行”,《尚书》尤为难读。据资料介绍,《尚书》包括“今古文”两种,其中有20多篇疑为仿古文,读起来也不太难理解。真正难懂是《今文尚书》,翻开书的前两篇,《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 如此文言,字生僻词晦涩,佶屈聱牙,拗口深奥,只能靠查辞书看释译,翻来覆去,耐心啃读。即便如此,仍是糊里糊涂、一知半解。《礼记·经解》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这就是告诉人们,只有开明通达、博古通今而又不浮夸,才算深刻地理解书》由此看来,离这个要求,差的实在太远了!


    读后我能理解到的有这样几点,不妨记下:


    一是沧桑的上古历史。书中所有文章历史久远、内容庞杂、时间跨度长、跳跃性大,包含了距今约四千年到二千六百年间的虞、夏、商、周朝代简约地反映了上古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记述了炎、黄、尧、舜、汤等若干个先祖帝王的身世和事迹,尤其是尧舜禹汤分别建立的唐国、虞国和夏、商、周朝,成为文明发展的一个个里程碑这些帝王也被后代视为伟大的君主和圣人,甚至演绎为上古神话 《尧典》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也就是说,从尧开始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了历法,告诉人们依照时令节气从事生产活动。《禹贡》乃鸿篇巨制,不仅记录了“大禹治水”的艰辛,还载有我国区域“九州”的划分,并地理物产、土地等级、土壤情况等作了较为详细的勘测、记录,依此确定了赋税缴纳的标准。《汤誓》记载了商汤在民众的支持下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后来商纣残暴,民心丧失,又被拥有民心的周朝所取代。《盘庚》《洛诰》等篇记述了朝代更迭而迁都建邑的艰辛,为中华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洪范》篇详列大法包括政务事项、执政作风、执政准则、执政方式,成为当时的“统治大法”,还总结了“五行”“历法”“气象”“占卜”“五福” 等,正好吻合了《易经》“九五,飞龙在天” 的“九五之尊”。


    二是凸显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五子之歌》篇里一句名言,原典为:“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百姓可以亲近而不可看轻,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才会安宁。这方面的论述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克明俊德、重农裕农、慎罚宽民、忧劳逸戒等。如《大禹谟》说,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强调政治的道德性和以民为本的理念,‌旨在通过良好的政治实践来养护和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要珍爱生命的美德,合于民心民意。又曰:“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凡事都考察群众的意见,放弃自己不正确的意见,听从别人正确的意见,为政不虐待贫困的穷人。《皋陶谟》曰:“ 在知人,在安民 安民则惠,黎民怀之,重视知人善任,安抚百姓,给百姓以恩惠,这就说明自上古以来就意识到“民”的重要性,注重民力,造福民众。《洪范》“食”放在了“八政”之首体现了食为政首”的执政理念,这不仅是生存之道,还蕴含着国家稳定、人民幸福之基础。《泰誓》篇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意思是天地生养了万物,而人则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强调了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这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在自然界中的自豪和自信。
三是宣扬崇德慎刑 全书儒家思想十分明显,围绕推行“仁政”主张“以德辅刑”。《尧典》篇赞美帝,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实现了“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就是说,发扬大德,是非辨明,使各个氏族和睦相处,进而又协调万邦诸侯,使天下众民友好和睦起来。泰誓曰,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要求执政者一心一德建功立业,让人民长久安定。咸有一德篇还提出“德大于天”的观点,曰:“天难谌,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所指出的是,上天难信,天命无常。经常修德,可以保持君位;修德不能经常,九州就会失掉。德纯一,行动起来无不吉利;德不纯一,行动起来无不凶险。《洪范》中的”“五福”不仅追求福禄寿祥,还特别提出 曰康宁, 攸好德”,弘扬健康平安、遵行美德,这是难能可贵的。


    《吕刑》篇提出“祥刑”思想,主张不滥用刑罚、废除酷刑,强调德教。“有邦有土,告尔祥刑。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今往何监,非德?其罪惟均,其审克之!君主告诫诸侯臣士,少用刑罚、注重德教安定百姓要依靠德才兼备的贤人使用刑罚要敬畏慎重详细察实公平审理。《大禹谟》提出,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意思是说,刑罚不牵连子女,而奖赏却延及后世;对偶然的过失,再大也给以宥赦,对明知故犯的罪恶,再小也处以刑罚;罚罪有疑问就从轻发落,赏功有疑问却从重给奖;与其杀害无辜的人,宁可犯不执行常法的过失。这样将“祥刑”融洽到百姓心里,人民就能守规矩,不再触犯法纪。


    四是重视修身教化。《尚书》以时政文献为主体,但不乏修身养性的警戒教化,有很多词汇相当经典,至今流行。比如,《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君陈》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周官》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皋陶谟》慎厥身,修思永”,并对修身提出九种标准: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 “意思是,1为人处世要宽宏而又严肃恭敬,柔顺而又有主见,谨厚而又庄重严肃,多才而又做事谨慎认真,驯服而又刚毅果断,行为正直而又态度温和,简易而又方正,刚正而又笃实,坚强而又合宜!等等,这样的警句很多,教义深刻,易懂易记。同时,还极力反对追求奢侈、贪图享受。《大禹谟》罔游于逸,罔淫于乐《泰誓》树德务滋,除恶务本”,《仲虺之诰》不迩声色,不殖货利。酒诰通篇论述“湎酒误国”,劝诫人们慎酒,“无彝酒,德将无醉”尤其是对各级官员要求非祭祀非敬父母“不腆于酒刚制于酒。”这些警戒,即便在当今也是有教育意义的。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儒家对“礼”如此看重,“礼”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古时的“礼”与现代的“礼”有何异同?我带着疑问阅读了“十三经”的“三礼”包括《礼记》《礼》《仪礼》接下来,再谈谈我读《礼记》的认识。总体感觉,同样是“经书”,《礼记》要比读《尚书》易懂些,内容上‌更多地关注于礼的规范和儒家伦理道德理念感觉上更接地气,其中有许多关于学习、教育、生活、修养身心和为人处世的道理,精辟深刻,不无教益。


   《礼记》含49篇文章、近10万字,其中《大学》《中庸》被单独析出来又成为“四书”的组成部分,之前我曾读过,其思想性确实较其他篇章更明显。依我的理解,《礼记》作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其文章如果按照文体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议论文:主要是阐述礼义、宣扬儒家思想,其特点是“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出自《文心雕龙·论说》),每篇都是论证透辟,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并采用了多种说理手法。其中还可以分为“通论”和“专论”,“通论”主要是“礼”的理论性进行论述,在社会和、人性层面上,阐释了有关儒家思想小至修身,大到治国,可谓是全书的精华,如《曲礼》《礼运》《经解》《哀公问》《学记》《儒行》等;“专论”是诠释和考证古礼,讲述冠、、丧、祭、乡、相见六种礼仪”的意义、作用,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二是说明文:详细解释了各种礼仪礼制的规范规矩,包括很多篇章是对《仪礼》解说,其说明繁缛琐碎,诸如君臣、父子、夫妇相见之礼,饮食、洒扫、言语、应对之法,朝聘、会盟、交友之仪尤以丧祭礼为繁,等等,无不备载于文字。如《王制》《内则》《丧服》《祭法》《奔丧》《问丧》等。《冠义》篇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意思是说,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在于有礼义。礼义从哪里做起呢?应从举止得体、态度端庄、言谈恭顺做起。《婚义》篇曰:“夫礼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这是规定礼的基本原则:在众礼当中,冠礼是礼的开始,婚礼是礼的根本,丧礼、祭礼最为隆重,朝觐、聘问最尊敬,射礼、乡饮酒礼最能体现和睦。 三是记叙文:这一类叙事性较强,有完整的叙述情节, 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之“礼”的生活实践,如流传很广的不食嗟来之食“苛政猛于虎”主要篇章有《檀弓》《杂记》《仲尼燕居》《孔子闲居》等。
以上是读《礼记》的感性认识,如果从内容上讲,窃以为,这里的“礼”并不是单纯的礼仪礼俗,而是包含了“修身立业”的规范规矩: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总之,在多层面反映儒家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精神并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修身是齐家的前提,齐家是治国的根基,而治国有道,才能天下归心,四海宾服。从小家到大家,从家庭礼仪到社会礼制,家礼文化对社会起着无所不在的渗透作用,既为古代中国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基层制度保障,更对乡土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在读的过程中,对那些繁缛的礼仪细节看得糊里糊涂,而对其中“修身理政”的论述颇感兴趣,拾撷几例记下


    之一: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这是出自《曲礼》几句,基本上概括了“礼”精神内涵,即:涵养自己的德性,实践自己的诺言,这就叫做完美的品行行合忠信,言合仁义,这是礼的本质。在这篇文章中有诸多“正身修为”的警句:“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劝解人们待人处事必须恭敬严谨,神态应当端庄肃重,言辞要合理这样才能安定民心。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不能滋长傲慢之心,不能放纵欲望,内心的意志不可自满,享乐不可无度。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对于道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要亲近尊敬畏服并爱戴他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既要知其优点也要知其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不仅看其缺点也要看其优点。面对财物不能随意占为己有;面对危急不能随意地逃避与人发生争执不能狠辣地求胜;分配财物不能强求过多对于有疑问的事情不能自以为是,有正确的答案的也不能太自我。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依礼而言,不可随便地取悦于人,不可说那些做不到的话。做事不得超过自己的身份,不得侵犯侮慢他人,也不轻佻亲狎。《乐记》指出礼的本质和功能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缁衣》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这是要求人们,讲话有根据,做事有规矩,只要“正身修德”,活着无人能够改变他的志向,死了也无人能够剥夺他的美名;要博闻多学并牢记在心,有了才识不要骄傲,掌握知识要精深、要践行。《经解》对怎样才算深刻地理解”,曰: 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


    之二: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出自《缁衣》篇的这几句,强调了“修德教化”。儒家认为“用道德教育、用礼法约束,百姓就会有向善之心”;如果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意思是如果用政令教育他们,用刑罚约束他们,那么百姓就会有逃避之心。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要求领导者应当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百姓就会亲近他;用诚信去团结百姓,百姓就不会背叛;用恭敬的态度去对待百姓,百姓就会产生顺从之心。《礼器》曰“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 对于礼的制定,要既有内在的实质,又有外在的形式。忠信是礼的内在实质,得理合宜是礼的外在形式。礼应该是上合天时,下合地利,顺于人心,顺于万物。《曲礼》又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道德仁义不合乎礼的标准的行为就不可能得以成就;教育人民端正没有礼就不可能完备;论辩争执没有礼的介入就不可能解决。“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明礼就要崇尚朴素善良的德性,致力于施恩和回报。处富贵而懂得遵守礼仪就不会骄奢淫逸,身处贫贱而懂得遵守礼仪,那么就会树立远大志向,内心也会变得无所畏惧。《儒行》曰: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在有德行的心目中,金玉并不值得宝贵,忠信才值得宝贵。不祈求土地而是以树立起道义就是土地;不祈求多有积蓄而是以多掌握知识就是财富。在一些社会行为上,也有很多阐述,如《王制》篇曰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麑,不卵,不杀胎,不殀夭,不覆巢。即对田猎捕杀提出要求: 打猎不应四面合围,更不应把成群的野兽全部杀光。捕鱼、田猎、逮鸟要限定时段,不准乱猎乱捕。昆虫尚未蛰居地下之前,不准烧野草而猎取野兽。田猎的时候不捕捉小兽,不取鸟卵,不杀怀胎的母兽,不杀刚出生的小兽,不捣毁鸟巢。这些主张十分人性化,也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


    之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一著名论点出自《礼运》篇,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同时还提出了大同”“小康的理想愿景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段话的基本意思是,实现天下为公”,要推选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所谓大同” 就是,彼此之间讲诚信,和睦相处。人们不仅仅只敬奉自己的亲人、只慈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壮年人都有工作,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长,矜寡孤独和残有病的人都能得到照顾。男子都有职业,女子适时而嫁。人们愿意为他人为社会贡献力量,对于财物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们交往也没有勾心斗角、明抢暗偷作乱害人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描绘了小康”的景像: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大体意思是,把礼当作法宝,用礼来表彰正义,考察诚信,指明过错,效法仁爱,讲究礼让,向百姓展示的一切都是有规可循。如有不按礼办事的,当官的要被撤职,民众都把他看作祸害。


    围绕着天下为公”,对如何执政进行了论述。《哀公问》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不能安,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这里对从政提出了要求:所谓政,就是‘正’的意思。领导者自身正,那么老百姓也就跟着正了。领导者的所作所为,就是老百姓的榜样。领导者所不做的事,老百姓自然也不会去做。从政要把爱人看得最重要。不能爱人,就不能保护自身,也不会让百姓安居乐业,难免让人们怨天尤人。 《缁衣》篇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君以民存,亦以民亡。“人民把领导者当作心脏,领导者把人民当作身体。必胸庄正,身体就会感到安舒,内心严肃就会容止恭敬。统治者于人民的拥护而存在,也由于人民的反对而灭亡。《王制》篇中还提出“”生产与积累的观点,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儒家认为,一个国家没有九年的积蓄是不富足;没有六年的积蓄是拮据;没有三年的积蓄就不像个国家了。耕种三年必定有一年的余粮;耕种九年必定有三年的余粮。以三十年的平均收入来制定预算,即使遇到饥荒水旱等灾害,老百姓也不会挨饿。应当说,这些理念是很有必要的。“悠悠万事、粮安天下”,“重农裕民,食为政首”,从古至今,农业一直在国计民生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之四: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篇是重点论述学习、教育的,充分体现了儒家的教育理念,在“教者”和“学者”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很多警句至今流传,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最重要的是认识到欲转变民心、形成良好的风俗,要先从教育入手。再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人们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学业不足方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倦的钻研。又曰: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这是说,人们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再勤奋努力也难成功;自己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也是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交谈,就会违逆师教、荒废学业。在谈教育学生方面,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很轻松而教学效果却双倍;不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虽辛勤其教学效果也只有一半。这是讲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接受老师的指导,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儒行》曰: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这是告诫人们, 博览群书、积累知识是无止境的,同时还应将所学用于实践、不能懈怠!对老师的要求《文王世子》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意思是但凡为师者,要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教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授“立世之德”。


    透《礼记》可以看到儒家小至修身、大到治国的种种思想,全书彰显了儒家人生理念与政治思想,也蕴含了儒家学者对时代的忧患及强烈责任意识。尤其是通过“家礼文化”维持着孝老敬长、敦亲睦族的家庭家族日常生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浓郁真挚的家国情怀和慎终追远的感恩意识,维护了传统社会家庭家族生活的稳定与发展。当然,如果按照现在眼光全面审视,书里也有些理念、观点是不值得推崇乃至应予批判和抛弃的。《曲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即:礼制不下及于庶人,刑罚不上及于大夫。受过刑罚的人,不宜让他在领导者身边。“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雠不同国。”这是主张,对于杀父的仇人,作儿子的必须与之不共戴天,直至将他杀死;对于杀害兄弟的,要随时携带武器遇见就杀;对于杀害朋友的,只要不逃到别国去见即杀之。再如,“寡妇之子,非有见焉,弗与为友。”寡妇的儿子除非具有卓异的才能,女孩一般不与其谈恋爱、作对象。等等,这些观点和说法都不值得肯定。所以,对待传统文化宜应传承与批判相结合,弘扬精华,抛弃糟粕。
读罢两书,思忖自己,又想起东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几句很符合我的当今:喜欢读书,却只领会要旨不过分探究学问;时常写文章自娱自乐,满足志趣,却不把得失放在心上,马马虎虎的过完一生。人老了,又没其他爱好,也仅能如此。


2024年8月15日


【编者按】好个“大概其”的痕迹,一股自谦和幸福的味道,让人敬佩。作者把读书的心得,以议论的方式展现给读者,大饱眼福。 《尚书》作为中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其商代作品代表了中国最早的历史散文,所录文诰结构完整,影响了后世官方文书的体式。《礼记》则系统介绍了周代至战国时期的礼制,对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理想、治国方略、天人关系等方面有深入探讨。《尚书》以记言为主,结合记事,通过人物言论突出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同时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描写产生深远影响。《礼记》用散文写成,文学价值首先体现在对各种礼制进行阐述时,形成了较系统的结构;其次,生动地描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以及通过短小的故事阐明道理,风格气势磅礴或简明扼要。《尚书》它对后世官方文书体式的影响显著,其所录内容在古代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礼记》从教育角度出发,其中的内容依然适用,如婚礼的仪式感和对礼仪的强调,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尚书》被视为封建统治者的理论教科书,尤其对宋代以后的政治哲学理论产生了重大支撑作用。《礼记》中涉及的政治理想和治国方略对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有着深远影响。 当今很少有人静心阅读,静心书心,静心书得,值得学习。精彩文章,推荐分享。[编辑:晗蕤] 【推荐号:202408262201】

新长城文学网公众号

求索者文化传媒公众号

3 条评论

  • 蓝儿发表了评论

    秋祺笔丰,遥祝好!

    2024-08-26 19:38

    感谢编辑老师的辛苦,尤其是对拙作的点评与认可!对我来讲,就是记录自己读书的过程和理解,这类读书文章没有文学性,属于认知性,估计缺乏吸引读者!

    2024-08-26 20:41
    吴瑞宏发表了评论

    佳作欣赏

    2024-08-26 19:54

    谢谢关注!多指导!

    2024-08-26 20:43
    鲁文可发表了评论

    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几句很符合我的当今:喜欢读书,却只领会要旨不过分探究学问;时常写文章自娱自乐,满足志趣,却不把得失放在心上,马马虎虎的过完一生。

    2024-08-26 20:46
    亲,没有评论了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