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听泉书苑】《老石碾的记忆》文/风铃A

作者:想飞的企鹅   创建时间:2019-10-19 15:47   阅读量:20789   推荐数:0   总鲜花数:5赠送列表   字数:3103


《老石碾的记忆》

文/风铃A

     一

  我出生在北京农村,村后是一道东西走向的、很长的山梁,也是村子的天然“靠背”,这也许就是当年建村时选在这里的缘由吧!村子不大,也就是一百多户人家,


    村后“龙王庙”里的一块石碑上介绍:村子是明朝初年从山西搬到这里的,当时的村名为“九户六门郡”(现在已经改名)。其大致意思是说:这里当年只有九户人家,这九户人家共有六个姓氏,分别为:刘、赵、王、马、张、唐。他们在这里以种粮为生,世代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简单地在这里繁衍生息着。至于是什么原因使得这几户人家从遥远的山西搬到这里的,碑中没有过多介绍,我也无从考究,也许只有村子里的那几磐老石碾记录着那段历史吧!


    我小的时候,村子不同角落都有一磐老石碾,是家家户户用来粉碎粮食用的最佳工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现代化工具(电磨)的普及,这些记录着历史的陈年物件被慢慢地闲置一旁,很少有人光顾了,有的甚至已经被立起或者毁坏了,只留下一两磐老石碾在村子老百姓的维护下存留下来,它们安静地守卫着村子里那份祥和与古老。


    今年开春的时候,村中央“电磨房”旁边一块空地上架起了“一磐石碾”,让人看了心生惬意。凝视久了顿觉又回到了儿时和哥哥推着碾子转圈;爸爸站在边上幸福地笑着;周围等待推碾子的人们谈古论今的场景……


    看着、看着,我便拿起旁边推碾子用的“碾棍”插入“碾架”上的圆孔里准备重温一下当年的记忆。耳畔顿时回荡着奶奶大惊小怪地嚷嚷着:“千万不能推空碾子(碾盘上没有粮食),今后会没有粮食吃呦!……”


  当年推碾子的时候,村里所有上了年岁的都会这样嘱咐家里的孩子:不能推空碾子,恐怕将来没有粮食吃;碾子不能倒退着推,避免将来的日子会慢慢倒退、日子越过越清苦。


 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只不过是老辈人挨饿落下的心理阴影罢了,根本没有任何科学道理的。由此看来:“吃”、这个简单而又直接的理由,也许是当年为什么在这里建村的最好解释了吧!


 我的记忆里,每到年关的那段时间,整个村庄都被幸福笼罩着,老石碾也随着幸福的来临夜以继日地欢快着。每家每户都会在腊月二十三之前准备好正月里所需口粮,因为在“正月”这段时间要对老石碾进行“保养”。说是保养,其实是让它休息一段时间,以便来年为村里人更好地工作,这也是村子多年遗留下来的风俗,这种风俗应该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吧!


 二

 翻开记忆的日历。


 还没睡醒,鸡鸣、狗吠、驴叫、马嘶……掺杂着老石碾“吱扭——吱扭”的声音便把太阳从东面的山坳里举了起来,炊烟袅袅的村庄顿时沸腾了起来,根本分不清村庄里的炊烟和太阳哪一个来得更早。


 我和哥哥在父亲的催促下不情愿地爬起来。父亲端着一簸箕老玉米,我们哥俩睡眼惺忪地跟在后面向着“龙王庙”边上的“碾道”走去。


 距离“碾道”还很远,就听见有说话的声音,和老石碾“吱扭——吱扭”的伴奏声。等我们到了那里时,边上用石头砌成用来排队的平台上已经有好几个簸箕了。


 一位身穿羊皮袄的一边推碾子一边回头和父亲打招呼:“推碾子来啦?看你两个大儿子多好(其实我还不到十岁),就你这点老玉米用不了多长时间就推完了。”


 父亲放下手里的簸箕排好队:“你家丫头也能跟着你一起来的,还不是你养得太娇气,怕累着她吧。”父亲看着我和哥哥,眉毛稍都跟着喜悦着。


 这些等候推碾子的人总是议论“电磨房”里磨出来的玉米面不好吃。在我看来,他们只不过是想剩下毛儿八分的电钱罢了。


 大家伙你一言我一语地温暖着彼此之间的感情,你帮我、我帮他、他帮你,很快就把所有簸箕里的老玉米变成了细细的玉米面,彼此之间的感情也被老石碾研磨得非常细腻。


 三

 推碾子最累人的要说是“推榆皮面”和“推黄米面”了。


 “榆皮面”是用来做“压饸饹”必不可缺的原料。所谓“榆皮面”,就是把榆树皮剥下来,去掉最外层老皮,然后晒干、剁成小块在碾子上粉碎,再用最细的“箩”过滤。用这样的面和玉米面按照一定比例和成面团,再用自制的“饸饹床”压出面条在锅里煮熟,放上炸熟的老黄酱,放上一点儿菜码。呵——简直是神仙般的生活。


 “压饸饹”虽然如此美味,推“榆皮面”可是一件体力活。当年榆树皮不能随便弄,只能去地里刨榆树根。用碾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碾成细面,为了不影响其他人正常使用,谁家的“榆皮”都是在半夜推,有时候推一次“榆皮面”要用一夜时间呢!还没等推完呢,又会有人来排队了。老石碾也会跟着下一轮排队的人进入新一天的开始,永不抱怨地为所有人服务。


 平时是吃不上“黄米面”的,是用来做“年糕”的必备。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粘糕”,意喻“年年高”,只是为了借助谐音来获取个好彩头。大家把夏天种的黄米用温水湛一下,再到碾子上推成细面。回到家用开水烫熟,再上锅蒸,用这样的面包上豆馅、或大萝卜馅、或白菜馅。


 那个年代食用油是很稀缺的,这样的“年糕”就没有受到过特殊待遇(油炸),只是在锅里放上少量的油稍微煎一下。那股味道真香,现在回想起来还直流口水呢。


 “年糕”虽然好吃,也离不开老石碾从不抱怨地付出;老百姓的日子也随着老石碾的转动不断地向前、再向前;那些如同金粒般的黄米确实让人们的日子变得——年年高了!


 每年准备推“黄米面”的时候,我和哥哥都会抢着站在“碾架”斜对角的位置,手里握着那根被摸得油光发亮的碾棍。等到妈妈把黄米仔细地在碾盘上铺匀,然后说一声:“推”,我们哥俩便欢快地再碾盘周围“画圈”,脚下的碾道记录下了我们的童年,也随之变得更加坚垍。


 碾道里你来我往的从不停歇,老石碾也在永不停息地转动着;那些上了年岁的人也在老石碾的“吱扭——吱扭”声中变得越加憔悴,碾道和老石碾默默记录着那段沧桑岁月,我也在老石碾的“吱扭——吱扭”声中成长着。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石碾不再那么忙碌了,很少听到它“吱扭——吱扭”转动的声音了。


  老石碾沉淀着村子的历史,村里人都感激着它不朽的功勋。老百姓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每逢过节的时候,住在老石碾边上的都会主动地为它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村里人谁家娶媳妇或嫁女儿的时候都会在石碾上贴上大红喜字,同时也会为它燃几炷香来保佑平安。


 老石碾静静地看着村里人日渐幸福的生活,慈祥地见证着全村人那份和谐,村子也在老石碾的保佑下平安快乐地延续着,大家永远不会忘记它给全村人留下的那段历史。


 几只喜鹊“喳喳”地叫着落在了老石碾上,我恍惚看到有人抱着簸箕从远处走来,身后跟着两个男孩儿。


 “推碾子来啦?看你两个大儿子多好,就你这点老玉米用不了多长时间就推完了。”一位穿着羊皮袄的正在和那个抱着簸箕的人打招呼……


(完)

  


【编者按】石碾,那个年代留下来的老物件,它承载了几代人的历史,也见证了那个年代人们的亲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历经多少年风雨的它——石碾,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永远地离开了历史的舞台。淳朴的人们没有忘记它,到现在还在保存着它当年的样子,因为他沉淀了几代人的情感,和几代人的回忆,还有那厚重的历史。一篇走心的文章,这也是作者心中那段难忘的记忆。拜读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赐稿【听泉书苑】,祝老师岁月静好,创作愉快,期待更多精彩。【编辑: 放开所有】【推荐号:201910220369】

新长城文学网公众号

求索者文化传媒公众号

3 条评论

  • 放开所有发表了评论

    再次拜读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2019-10-19 15:34

    @放开所有 谢谢老师精彩美编44

    2019-10-19 15:52
    吴瑞宏发表了评论

    拜读美篇,仿佛把自己也带到了那个年代。岁月匆匆流过,石碾,碾过的玉米,养育了几代人。却没把这份信念碾断。好文采,让人百看不厌。

    2019-10-19 16:38

    谢谢阳光老师美评。????

    2019-10-19 18:29
    静莲发表了评论

    拜读美文,情感饱满,温暖的回忆!???

    2019-10-19 18:53
    风铃A回复静莲:

    多谢静莲老师驻足留墨。??????

    2019-10-19 19:21
    亲,没有评论了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