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五味花生

作者:高二高   创建时间:2024-09-17 17:01   阅读量:29445   推荐数:1   总鲜花数:5赠送列表   字数:2140

五味花生

高二高


    这天,我路过菜市场,看到路边摆着几堆儿新收下来带泥土的花生,在一旁还留存着一些鲜嫩的花生秧。从新鲜的花生,我感知到秋收时节到来了。


    花生在我的认知里是生命的载体。在我的家乡把花生称为长生果。看着诱人的花生,收花生的画面在我脑海闪现:花生收获时节,大人们在地里用锄头或钉耙将花生连秧拔起,收拾成一堆一堆的,然后用排子车拉回家;一家人有说有笑的围坐在一起摘花生、摔花生,尘土飞扬的画面历历在目。小时候,我家总是种几亩地的花生,一则用来榨油,餐桌上必须的食用油;一则是作为日常的生活食品。榨油的花生,个小但是出油多;个大的吃在嘴里香到胃里。不管是生的还是熟的,饿了可以充饥,闲时可抓一把揣在兜里做零食。

我上学了,读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读到周总理的夜宵是那几颗花生米,其中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我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作为国家的总理,总理通宵达旦地工作,一杯热茶和一小碟花生米作陪,“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数的清颗数的花生米,感受到物质匮乏的时代,连花生米都得省着吃。在我就读小学时,每天中午放学后,母亲忙着做 午饭的时候,我不觉不由地伸手到放花生的布袋里,抓起一把,剥去花生皮,把花生豆放进嘴里,咀嚼出了花生米的香甜。这生花生豆可以解一时的饥。父亲是一个写作爱好者,不喜欢在泥土里求索的父亲,为了摆脱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那年,父亲有幸得到公社书记的赏识,做了公社书记的秘书。为了赶写一篇稿子,寒冬深夜里,父亲煎熬地爬着格子。为了减少寒冷的袭扰,母亲给父亲在炉火上烧热了一块砖放在脚丫子附近,这样可以给父亲的脚带来温暖。我在迷蒙的睡梦中闻到了一股花生香。熬到深夜的父亲终于完成了一篇稿件。写完稿子的父亲,肚子发出了咕咕地鸣叫,母亲在蜂窝煤炉子旁边,给父亲煲上几把生花生。在父亲把稿子写完的时候,花生也就散发出了香气,这两把花生也就成了父亲的宵夜。这种待遇也只有父亲才能享有,我们兄弟是不能享有的。因为当时还在大集体,每年生产队给分发到户的花生才那么二三十斤。这二三十斤花生,为父亲仕途地奔波,提供了食粮,提供了前进的热能。后来,随着国家土地承包到户,全家人不仅吃上了花生,而且常年吃上了花生油。


    小时候的冬天,村里的邻居老少爷们常常聚在一起拉家常。三五成群围坐在炉火旁聊着天,谈着天南地北的事儿。80年代的那个冬日,一个小木桌上撒着几把熟花生或是生花生,几杯自酿的淡淡山药干酒,让这些农家汉子们聚在了一起。聊着一年来的收成,弹奏着一家人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几个家庭妇女也围坐在那里,手里捺着鞋底子,不时发出嗤啦嗤啦地拉线声。一旁几个孩子打闹着,偶尔传出父母呵斥孩子的声音。那时,偶有停电也是常有的事,在蜡烛和煤油灯的光亮里,人们无忧无虑地畅谈着身边事,那种没有生活“亚历山大”的日子,让大家在花生香里咀嚼。


    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全国大地,家乡人的日子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过的红红火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年过春节的时候,亲朋好友总是利用过年的时节走亲访友。大家聚在一起,主家总是摆上熟花生和各种糖果,表示对亲朋好友的欢迎。新婚大喜的新人争相恐后地忙着结婚,新婚那天,在新娘床上摆满了红枣、花生。娘家人在新人被子里,放上馒头、花生,祝福新人早生贵子、幸福一生。


    谜语“麻房子,红帐子,里边睡了个白胖子”说的就是花生。花生的吃法很多,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或炒熟了吃。生花生养胃,熟花生有味,让家乡人吃起来回味无穷。用铁锅加热沙子搅拌花生炒熟了吃;也可把花生在盐水中浸泡了,做成咸味儿的、蒜味的,还有五香味儿。几个好朋友走进饭店,点上一盘子“战斗到底”,就是一盘子水煮花生米;或是一盘油炸花生米,可以吃到酒席结束。花生米还可以用来作为各种糕点的配料,比如:花生酥、花生糖,还可以做中秋月饼时,放上炒熟的花生、瓜子、葡萄干等,吃起来香甜美味。


    好吃的花生,正如:那篇许地山《落花生》,让我深入脑海不能忘记。小小的花生豆不像好看的苹果、梨、桃子、石榴,它们的果实悬挂在枝头,鲜红嫩绿的颜色,让人一看不由吞咽口水而生羡慕。花生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落花生精神”以出世的境界辗转到入世。让我感悟到保持锐意的进取之心,又保持平和的生存境界;积极地去做一个有用的人,不为虚度光阴而遗憾离场。许地山一生都在求索着人生的密码与终极


    目的,也在行动中表明自己的赤子之心。老舍先生笔下的那篇《落花生》,让人留恋到了心灵的深处,“花生”融合了乡村生活的味道,勾勒出一篇自然、土地和大地之美的画卷。花生,是家乡人的魂魄。家乡人日出而起,日落而息,袅袅的炊烟从农家的屋顶冉冉升起来,轻轻淡淡地滑过屋顶,蔓延到树梢、田埂、地垄上。随着一声声鸡鸣,一声声牛哞.…,家乡人嘈杂地忙碌着,没有头绪地奔波着。秋日的夕阳,勤劳简朴的家乡人踏着日子的艰辛,卸下肩头的犁耙,迎来了日暮,随即渐渐归于世界的宁静。此时的乡村秋色,就是一首秋韵阑珊的诗,就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斑斓画卷、一曲优美动人的歌谣。


【编者按】作品由花生展开,寄托作者的情怀,从菜市场带泥土的花生起笔,联想到曾是生命的载体,紧接着洋洋洒洒,娓娓道来,或悲或喜,或悲欣交集,或历史,或现实,或据典故,或奇思妙想。作品情真意切,触达心灵。精彩文章,推荐分享。[编辑:晗蕤]【推荐号:202409162221】

新长城文学网公众号

求索者文化传媒公众号

2 条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