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袅袅炊烟故乡情

作者:高二高   创建时间:2025-03-29 11:21   阅读量:23009   推荐数:1   总鲜花数:3赠送列表   字数:4356


袅袅炊烟故乡情

高二高


我呱呱坠地于农村那质朴的怀抱,悠悠成长在乡下的每一寸土地。吃着自家炉灶上烹出的农家饭,酣睡于透着乡土气息的农家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过着最纯粹的农家日子,无疑是个根正苗红、地地道道的农家孩子。在我的灵魂深处,对农家生活的钟情犹如那潺潺不息的溪流,从未断绝,沉醉在这满是烟火气的岁月里,每一刻都让我倍感珍贵。而在这诸多农家烟火之中,最令我魂牵梦绕、回味悠长的,当属那用柴火精心烹制的香喷喷的饭菜。在我心底,那悠悠升腾的 “袅袅炊烟”,就是香甜可口 “柴火饭” 最诗意、最美好的注脚,它承载着我对农家生活最初、最纯真的热爱。


自我踏入校园,开启漫漫求学之路,对炊烟的眷恋便如同春日里疯长的藤蔓,愈发浓烈深沉。每一次,当我极目远眺,看到炊烟如丝如缕缓缓升起之处,内心便笃定那就是家的方向;炊烟悠悠燃起之地,是我无论漂泊何方,心灵都渴望栖息的归依之所。一缕缕炊烟升起时,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家家户户炊烟,带着醉意香浓了云彩”的童年时代。随着年岁渐长,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不管是在外的求学时光,背着书包穿梭于陌生的城市街道,还是后来踏入职场,在职场的浪潮中奋力拼搏,每当踏上归乡的路途,远远望见家中那袅袅升腾、摇曳在风中的炊烟,一种难以言喻的安宁瞬间将我包裹,那一刻,我才真切地体会到回家的美好,那种踏实与安心,是漂泊在外时从未有过的。田园诗人陶渊明,这位对田园生活爱得深沉的智者,在《归园田居》中深情写道:“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遥想当年,陶渊明曾任小官,却毅然决然地辞官归隐,自此开启躬耕田园的质朴生活。他的诗作大多以田园生活为蓝本,在他那细腻的笔触下,远远近近的村舍像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若隐若现,如梦如幻。村庄的上空,飘荡着那一抹抹淡蓝色的炊烟,它们轻柔地舞动着身姿,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静好。炊烟悠悠飘荡,榆树柳树繁茂的枝叶相互交织,如同亲密的伙伴,为后屋檐撑起一片绿荫;桃树李树像是训练有素的士兵,整齐地栽种在屋前,春日里繁花似锦,夏日里硕果累累。远处的邻村在朦胧中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那袅袅炊烟,好似一条条无形的丝带,将村庄与天际相连。深深的街巷中,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狗吠,打破了乡村的宁静,桑树顶的雄鸡也不甘示弱,扯着嗓子高声啼鸣,为这幅田园画卷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陶渊明的田园诗,于我而言,就像一坛陈酿的美酒,百读不厌,每一次品读,都能从中感受到家的归属感、家的温馨,以及那如影随形、对家深深的眷恋,让我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鼓当当、鼓当当”,记忆深处,母亲做饭时用力拉风箱的声音,宛如一首独特而美妙的农家 “交响乐”,在岁月的长河中奏响。那声音,伴随着我成长的每一个日夜,是童年最熟悉、最温暖的旋律。长年累月,在这日复一日的烟熏火燎之下,屋内仿佛被披上了一层乌黑的外衣,屋梁黑得发亮,墙壁也被熏得漆黑一片,墙壁上、屋梁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灰絮,像是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冬日里,那暖烘烘的土坯炕,成了全家人最温暖的港湾。炊烟沿着错综复杂的烟道,一路蜿蜒前行,好似唱着那 “九曲十八弯” 的歌谣,从屋顶的烟囱轻盈地飘向广阔的空中。家家户户都会在房屋的角落里,精心垒砌一座灶台,这座看似普通的灶台,实则是 “袅袅炊烟” 诞生的源头,它承载着一家人的生活希望与幸福。农民,这群勤劳朴实的土地守护者,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他们的生活来源紧紧系于那片广袤的黄土地。每天,伴随着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他们便扛起锄头,走向田间地头;当夕阳的余晖渐渐消失在地平线,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他们终年在那片黄土地上辛勤耕耘,挥洒着无尽的汗水,从春播时小心翼翼地种下每一粒种子,到夏耘时不辞辛劳地除草施肥,再到秋收时满心欢喜地收获硕果,最后到冬藏时默默期盼来年的丰收,这一切,都只为了能让一家人吃上一日三餐,填饱肚子。为了这个简单而又艰难的目标,简朴的生活无情地催白了母亲的满头黑发,那曾经乌黑亮丽的秀发,如今已变得稀疏而苍白;累弯了她曾经苗条的腰肢,那曾经婀娜多姿的身影,如今已变得佝偻而瘦弱;憔悴了她原本美丽的面容,那曾经青春洋溢的脸庞,如今已布满了岁月的沧桑。


村庄,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是老少爷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它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这里,也是我们儿时最快乐的乐园。儿时的伙伴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穿梭嬉戏。我们在那古老的巷子里捉迷藏,小小的身躯巧妙地隐藏在墙角、柴堆后,每一次成功躲避伙伴的寻找,都让我们兴奋不已;我们爬上那高大的树木,只为了捉几只叽叽喳喳的鸟儿,感受那爬上树梢的刺激与喜悦,对村里的一草一木,我们都了如指掌,它们就像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落日熔金,晚霞满天,当暮色如轻纱般缓缓笼罩大地,那从村落中升腾而起的炊烟,便成了最让远行之人牵挂迷恋的风景。每当此时,仿佛能远远听见爹娘那饱含深情、唤儿吃饭的悠悠长调,那声音,穿过田野,越过山丘,飘进我们的耳朵里。伸手抓一把那缥缈的炊烟,鼻翼轻嗅,便能闻出粥食的滑爽,那是用新米熬制而成的香甜;大锅菜的醇香,那是用自家种的蔬菜和些许五花肉精心烹制的美味;还有甜山药、嫩豆腐、红烧肉那诱人的芳香,每一种味道,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记忆深处最温暖的那扇门。


童年时代的日子,简单得如同一张白纸,想法单纯而美好,就像春日里盛开的花朵,清新而自然。我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如同一棵茁壮成长的幼苗,渐渐长大。炊烟缥缈的地方,那是家的鲜明符号,是母爱的生动象征,是温馨幸福的最终归宿,更是清苦日子里我们对平淡生活的满足与珍惜。那时,家家户户的生活水平基本相差无几,大家的心思都集中在如何从那片黄土地里 “刨食”,填饱全家人的肚子。自懂事起,便生活在农业粮和商品粮共存的特殊时代,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农家人对商品粮充满了羡慕与渴求,那仿佛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美好。而高考,就像一道希望的曙光,照亮了农家孩子前行的道路,让他们看到了吃 “皇粮” 的希望。大人们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每天不辞辛劳地督促孩子好好学习,盼望着他们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跳出农村,考上大学,从而享受凭票购买的优厚待遇,吃上更多的细粮。在那时,白面馒头、饺子,这些在如今看来再普通不过的食物,却是难得的美味。香喷喷的肉饺子,更是只能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的 “人间至味”。也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那 “袅袅炊烟” 从厨房的烟囱中飘逸而出,带着美食的香味,馋得孩子们直流口水,大家围在灶台边,使劲儿地分辨着佳肴美味。在炊烟缭绕的胡同口,母亲那拖着长音、充满爱意的呼唤声:“石头,回家吃饭了。” 便会传遍村子的角角落落。随后,听到呼唤的孩子,就像离弦的箭一般,快速奔跑着,冲进厨房,迫不及待地趴在锅台上,眼睛紧紧盯着锅里,等待着母亲做好的美食,那一刻,心中满是对美食的期待与渴望。


陆游,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春日杂题》中写道:“炊烟出茆屋,碓声隔柴门。” 短短十个字,却勾勒出一幅温馨而宁静的画面:低矮的茅屋里,缓缓飘荡出暖暖的炊烟,那炊烟,带着家的温度,弥漫在空气中;柴门外,能清晰地听见舂米的碓声,那声音,有节奏地响起,仿佛是岁月的鼓点。这样的画面,无需过多的渲染,便能在一瞬间打动人心,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每到吃饭的点,厨房里总会传来母亲奏响的锅碗瓢盆交响曲,那声音,时而清脆,时而低沉,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就像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乐章,那是过日子的旋律,是传递家人幸福的佳音,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母亲对家人深深的爱。


诱人的柴火饭,是农家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主角。柴草,作为农家人主要的燃料,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麦收时节,那是一片金黄的海洋,家家户户都会留足麦秸和麦茬,这些看似普通的麦秸和麦茬,却是生火的绝佳材料,它们燃烧时,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麦香。秋收时节,玉米秸、玉米茬子、棉花柴、豆科秸等,也都纷纷成为生火的好燃料。每年这个时节,家家户户都会趁着阳光正好,将这些柴草搬到院子里,让它们尽情享受日光的暴晒,待柴草变得干燥易燃后,再小心翼翼地堆积成垛,或是沿着墙根排列成堆,储备起来用于生火取暖。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靠煤生火做饭对农家人来说,简直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物资局下属的煤建公司,在农家人眼中,那是一个无比向往却又难以企及的好单位。每年过冬时节,谁家要是能够取到 “煤火”,那在农村可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准会成为邻里乡亲羡慕的对象,这样的家庭,多半是有在外吃 “商品粮” 的人。


在外求学时,我暂住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周围是冰冷的钢筋水泥丛林,再也看不到那熟悉的炊烟升起。在那些日子里,心中总觉得空落落的,孤寂无聊之感如影随形。此时,炊烟便成了我唯一的精神寄托,它就像一根无形却坚韧的风筝线,紧紧地牵动着我和母亲的心。线的一头,是日夜思念着我的母亲,她守着那间充满回忆的老屋,盼望着我的归来;线的另一头,是在外漂泊、如同断了线风筝般的我,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霓虹灯闪烁,车水马龙,山珍海味摆满餐桌,可我的心中,始终萦绕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因为只有炊烟升起的地方,才能让我感到心安,那里有母亲温暖的怀抱,有母亲对儿的等待,对儿的牵挂。无论走多远,心中总是盼望着,能再次踏进那间熟悉的老屋,看母亲熟练地点燃柴火,升起那袅袅炊烟,那一刻,仿佛所有的疲惫与烦恼都烟消云散。


南宋陆游在《九月晦日作》中说:“炊烟漠漠衡门寂,寒日昏昏倦鸟还。”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如今,在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下,那缭绕千年的炊烟,就像一位渐行渐远的老者,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稀少。一个个古朴的村庄,也在城镇化的汹涌浪潮中,慢慢改变着模样,那些熟悉的街巷、老屋,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故土难离,我过着一种两栖的生活,在城里工作,每日穿梭于繁华的街道,忙碌于职场的喧嚣;住在村里,享受着乡村的宁静与安详,工作之余,种着几亩薄田,看着那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心中满是喜悦。为了保护环境、防止雾霾的发生,天然气如春风般吹进了农家,给农家生活带来了便利与清洁。然而,随着天然气的普及,炊烟也渐渐退出了农家的生活舞台,天然气壁挂炉等采暖设备代替了煤火取暖,环境变得清洁卫生了,可我的心中,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少了那淡蓝色的炊烟,仿佛少了乡村生活的灵魂,少了那股草木味、烟火气和浓浓的人间情。家乡的缕缕炊烟,永远盘绕在我的心田。那首老歌总在耳边回响:“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又见炊烟升起,勾起我回忆……”。如今,我们只能在古诗词描绘的炊烟中,去追忆那远去的旧时光,品味那浓浓的乡土情,让那些美好的回忆,在心中永远留存。


【编者按】洋洋洒洒一篇散文,怀念之情十足,细节的描写历历在目,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作者的笔下,赋予了很浓的诗意,作品中引用的典故,给文章增色不少,整篇文章情深意浓,触达心灵。精彩文章,推荐分享。[编辑:晗蕤]【推荐号:202503292383】

新长城文学网公众号

求索者文化传媒公众号

2 条评论

  • 蓝儿发表了评论

    春祺笔丰,遥祝好!

    2025-03-29 15:52
    吴瑞宏发表了评论

    炊烟牵扯着一群孩子的目光,那是妈妈的召唤,刻在每一个孩子的记忆,不管走多远都忘不了那灶台,那身影,那一双温暖的眼神。 如今,身在他乡每一次看见升起的炊烟,那山那水那人,那个叫故里的名字,不管飘到哪里都不会迷失。会随着风向和根靠近,只有炊烟袅袅才睡得踏实。

    2025-03-29 18:26
    亲,没有评论了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