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两碗小米粥

作者:晗蕤(18093663265)   创建时间:2025-04-13 18:39   阅读量:38371   推荐数:1   总鲜花数:5赠送列表   字数:5693




两碗小米粥

晗蕤


(一)


上世纪20年代中期,一个充满希望与憧憬的时代,中国北方的土地,被一种质朴而热烈的氛围笼罩着。人们怀揣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建设。


刘守正是清河县柳堡村的庄稼汉,瘦高的个头,一头短发,宽阔的额头,盛满智慧,圆圆的下巴,待人无比热情,他和妻子李月兰过着日出而作的平淡日子,彼此相濡以沫,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这一年,秋收过后的一个傍晚,夕阳给万物蒙上了一层金色。李月兰凸起的腹部突然感到一阵痛,刘守正急忙将妻子送往镇里的卫生所。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啼哭,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呱呱坠地。


两个粉嘟嘟的小生命,一个男婴和另一个男婴。第一个男婴皱巴巴的小脸涨得通红,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才来到这个世界;第二个则安静许多,微闭着双眼,长长的睫毛在脸颊上投下淡淡的阴影,宛如一个小天使。刘守正看着两个婴儿,眼中闪烁着泪花,紧握着李月兰的手,嘴唇里藏着笑:“月兰,咱有两个儿子啦!”李月兰虚弱地微笑着,目光中充满了慈爱和幸福,轻轻地点了点头。


在这个村子里,双胞胎的诞生可是件稀罕事儿。邻里乡亲们纷纷前来道贺,小院里顿时热闹非凡。大家围在月房外,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这对新生的宝贝。有的说第一个孩子长得像刘守正,将来肯定是个结实能干的小伙子;有的说第二个孩子眉眼间有李月兰的神韵,长大后一定是个文静的人。欢声笑语充满了小院。


为了给孩子们取个好名字,刘守正可是费了不少心思。问人,查字典,好几天,带着窃喜,在院子里的老核桃树下,转悠着,望着湛蓝的天空。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终于,第一个叫刘生海,寓意着他像大海一样,心胸宽阔,将来能够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二个叫刘生陆,象征着像土地一样温柔无私,有着一颗善良朴实的心。


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就像两颗生机勃勃的幼苗,在刘守正和李月兰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刘生海聪明伶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总是跟着父亲下地干活,在田间地头奔跑嬉戏,帮着父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刘生陆善于思考,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每当村里的学校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他就会停下手中的玩活儿,静静地聆听。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全国上下都在为国家的建设而努力奋斗。刘守正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尽管家庭并不富裕,但他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们接受教育。他把孩子们送到离家较远的、清河县里的学校,看着他们背着书包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期待。


在学校里,刘生陆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而刘生海善于交友,常常能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好主意,引得许多孩子们的赞许和崇拜。


转眼间,这对双胞胎已经长成了英俊潇洒的大小伙子。刘生陆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考上了大学,可是刘生海高考落榜后,放弃了复读,去往大城市闯荡。


(二)


刘守正站在那片熟悉的土地上,望着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翻滚,心绪里野蜂飞舞。皮肤因长期劳作被晒得黝黑,眼神中透着一股坚定与迷茫交织的光芒。母亲李月兰则用粗糙的手抹着眼泪,嘴里念叨着:“海子啊,咱农民就靠这土地过日子,你可不能走?”刘生海心里纠结万分,可一想到家里贫困的现状,弟弟还得上学,吃顿饱饭都难,他咬咬牙,慢腾腾地说:“爹、娘,我出去闯一闯,一定混出个人样来!”刘生海揣着从亲戚家借来的几十块钱,踏上了前往城市的列车。


当他走出火车站,看着眼前车水马龙、不高的楼房一座连着一座,瞬间感到自己像一只迷失在森林里的小鹿。一八米稍过的个头,宽阔的额头,充满坚毅,一双大手,有力却又灵巧,一双机灵果敢的眸子,时时透出智慧的光,指引着他,在一处偏僻的小巷里租了间小屋,屋子昏暗潮湿,散发着一股霉味。躺在床上的第一个夜晚,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窗外霓虹灯闪烁,可他的心里却满是惶恐与不安。“城市这么大,我能干什么?”他望着天花板,心中充满了迷茫。


为了能在城市里生存下去,刘生海决定摆摊卖家乡的杏仁。他一大早就来到集市,找了一个角落铺开摊位。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衬衫,裤子上还有几块补丁,脸上堆满笑容,试图吆喝几声,可声音却小得像蚊子嗡嗡。


一天下来,他的东西几乎无人问津。他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出租屋。坐在床边,他看着那些剩下的杏仁,心里不是滋味。“难道我真的不适合在这城市里生活吗?”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沮丧。


在一次偶然的逛街中,刘生海看到一家小吃摊前围满了人。那阵阵飘香的小吃味道吸引了他,他凑近一看,原来是烤面筋。他眼睛一亮,心想:“这,或许是个机会。”


刘生海开始留意,这个小吃摊的每一个细节。他观察摊主如何制作面筋,如何调配酱料,如何与顾客交流。他发现摊主手法娴熟,面筋烤得金黄酥脆,酱料刷得均匀,顾客们吃得津津有味。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我也要学这个,或许能改变我的命运。”


经过一番周折,刘生海终于找到了小吃摊的主人老李师傅,老李师傅个头不高,倒也精神,大背头在油烟中格外发亮,小圆脸略显少见的发胖。刘生海诚恳地向他表明了自己想学习烤面筋的心意。老李师傅是个热心肠的人,看到刘生海身材高大,眼神中透着真诚与渴望,便答应收他为徒。


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刘生海终于掌握了烤面筋的制作技巧。他满怀信心地在一个新的集市角落摆起了自己的烤面筋摊。他穿上一件干净整洁的衬衫,尽管还是有些旧,但看起来精神多了。他精心准备了各种口味的酱料,把烤面筋摆放得整整齐齐,然后扯开嗓子吆喝起来:“美味的烤面筋,快来-----尝尝啊!”


可是,生意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由于他没有考虑到位置的因素,摊位周围的人流量并不多。有时候,一整天下来,只能卖出去几串烤面筋。他看着冷清的摊位,心中充满了失落,但眼神中依然透着一丝倔强:“我不能放弃。”


刘生海开始仔细观察周边的环境,他发现距离自己摊位不远处有一个商场的出入口,那里每天人来人往。他决定尝试将摊位搬到那个地方。同时,他还对烤面筋进行了一些创新,推出了新口味,并在包装上做了一些改进。


这一招果然奏效,果然,他的生意越来越好,每天摊位前都围满了人。他熟练地烤着面筋,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他一边给顾客递烤面筋,一边热情地说:“谢谢光临,下次再来。”


时间过去了好几年,刘生海开始有了更大的梦想。他想要打造自己的品牌,让自己的烤面筋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租下了一个小店铺,精心装修了一番。他在店铺门口挂上了醒目的招牌:“刘生海烤面筋”。


此时,更加注重品质和卫生,选用优质的原材料,严格把控制作过程。他还招聘了几个员工,对他们进行了培训。在他的努力下,店铺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在当地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三)


在清河县那所颇具历史的高级中学,刘生陆并不陌生,站在讲台上,望着教室里一张张充满朝气与懵懂的脸庞,心绪难平。他刚从师范大学毕业来到这里,怀揣着教育的理想与热情,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冲劲和果敢,在国文教学上大胆创新,课堂氛围活跃而充满活力,学生们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位风趣又有学识的老师。


可是,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却如同一盆冷水,悄然浇灭了他心中的部分热情。


那是一堂气氛热烈的国文探究讨论课,学生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涨,分组讨论。不知课后的哪一天,一位学生家长却找到学校领导,委婉地表示,新入职的刘生陆老师,在课堂上不注重课堂纪律,不注意课堂设计等等。学校领导找刘生陆谈话,提醒他要注意教学方式,虽然语气温和,但刘生陆心中却泛起了一丝不安。


从那以后,刘生陆像是变了一个人。身板不像以前那么挺直,眼睛里多了几丝犹豫,少了几分自信。言谈也少了幽默,他不再像从前那样随性,而是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经过深思熟虑。备课时,他会反复斟酌教学内容;课堂上,他对学生的回答也多了几分谨慎的评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生陆在同事们眼中的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有人赞赏他变得更加成熟稳重、踏实可靠,是学生们值得信赖的好老师;也有人觉得他失去了曾经的活力与激情,变得有些刻板和无趣。但对于这些外界的看法,刘生陆似乎并不在意,他依旧在自己的世界里小心地前行着。


这一天,一位教国文的老教师递给刘生陆一封信,他在惊奇中读着,渐渐进入沉默,思绪仿佛回到了初来时的情景。那些曾经的梦想、激情与欢笑,难道就这样被时间和经历磨灭了吗?


从那以后,刘生陆开始尝试着调整自己。在保持教学严谨的同时,他也会在课堂上适当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幽默,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课余时间,他重新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偶尔也会任性地去做自己一直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情。他发现,原来生活并没有那么可怕,适当的放松和自我展现,反而让他更加自信和从容。


清河县的天空依旧湛蓝。刘生陆走在校园的小道上,听着学生们的欢声笑语,心中充满了感慨。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已经不再害怕。因为他明白,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而真正的生活,也不是一味地小心翼翼、勤俭朴素,而是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勇敢地绽放自己的光彩。


(四)


腊月二十三,刘生海和刘生陆兄弟二人各自带着家人回到了家中,一起过春节。


刘生海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仿佛带着一身的荣耀与财富,迫不及待地打开车门,拿出一盒盒精美的礼品:“爸,我给您带了高档补品,还有国外进口的红酒,这酒可值不少钱呢!” 他一边说着,一边眼巴巴地看着父亲,那眼神似乎在等待着父亲的夸奖。


刘守正看着儿子这副模样,心中不禁微微一叹。他知道,刘生海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眼中渐渐只剩下了金钱和物质。他轻轻地挥了挥手说:“海儿,好。”


刘生海脸上的笑意有一瞬间的凝固,但很快就恢复了正常,他笑着说:“爸,好像不大喜欢。”


这时,刘生陆一家也走了进来。刘生陆手里除了提着鸡蛋、水果之外,还有一摞泛黄的书籍,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他走到父亲面前,轻声说:“爸,这是我这一年收集的一些古籍,我想您会喜欢的。”


刘守正接过书,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抚摸着书的封面,感慨地说:“别光顾着读书。”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饭桌上,刘生海不停地谈论着自己的生意经。而刘生陆则静静地坐在一旁,偶尔插上几句话,更多的时候是在倾听和思考。


(五)


阳光透过树枝的间隙,在地面上绘就出一幅斑驳陆离的画卷。刘守正老人静静地坐在那把陈旧得有些脱漆的木椅上,额头的每一道皱纹都藏着一个故事,有年少时的艰辛拼搏,有青年时的为家奔波,有中年时的肩扛责任,也有如今老年的淡然与忧虑。


“老婆子,去熬两碗小米粥。”刘守正的声音低沉而沙哑,那声音仿佛是从岁月的深处传来,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老伴儿停下手中的活计,缓缓转身望向他,眼中满是疑惑,那沟壑纵横的脸上写满了不解,心中暗自思忖着这老头今天为何如此奇怪。但多年的夫妻生活让她养成了对他言听计从的习惯,只是轻轻点了点头,便拖着略显蹒跚的步伐向厨房走去,每一步都似乎在无声地询问着丈夫的用意。


热气腾腾的两碗小米粥被端了上来,带着小米特有的清香,瞬间弥漫在整个客厅。刘守正看着那两碗粥,粥色金黄而诱人,米香四溢,让他微微点了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那欣慰之中,又夹杂着一丝对儿子们能否理解自己苦心的担忧,仿佛这简单的两碗粥承载着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儿子们的殷切期望。


“娃娃们,媳妇子们和奶奶到厨房去吃,我和生海、生陆留在客厅里吃。”刘守正的声音不大,却如同平静湖面上丢下的一颗石子,在寂静的客厅里泛起了层层涟漪。大儿子刘生海和二儿子刘生陆对视了一眼,眼中满是惊愕与不解。


刘生海,身形高大却也略显佝偻,那是多年劳作留下的印记。此刻,他的脸“唰”地一下红了,红得发烫,一直红到了耳根。他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各种滋味涌上心头。他的眼睛不敢直视父亲。


刘生陆则低垂着头,双手不安地搓着衣角。他的头发有些凌乱,几缕碎发随意地搭在额头上。他的心里像是有一块大石头压着,喘不过气来,那碗粥在他面前散发着热气,仿佛是一种无声的谴责,让他内心不安。


此时,厨房里传来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还有儿媳妇们和奶奶的交谈声。那声音像是从另一个世界传来的美好旋律,与客厅里紧张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六)


在生活的案板上,人性是案板,岁月是菜刀,将人性剁得七零八落。


刘守正很严肃地看着两碗粥:“眼前的两碗粥,它们本是同根生,来自同一袋小米,在同一口锅里熬煮,被盛入同样的粗瓷碗中。可这两碗小米粥的命运,却因为你们的思想,竟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你们俩喝粥吧。”刘守正又带着笑脸说道。


第一碗小米粥,被老二喝了,他双手端起粥,眼中满是感激与敬畏。他轻轻地吹了吹粥面上的热气,小抿一口,脸上露出满足的神情。老二慢慢喝着,每一口都细细咀嚼,仿佛要把这份温暖,深深地刻进心底。喝完最后一口,老二用舌头舔了舔嘴唇,眼神中透露出对生活的感恩。


而第二碗小米粥,被老大喝着,没几口,便停了下来,老二瞥了一眼剩下的小米粥,满脸的嫌弃。他皱了皱眉头,用勺子在碗里搅了搅,抱怨着粥的寡淡无味。又勉强地喝了两口,便将碗推到一边,剩下了多半碗。


刘守正沉墨了好久,很不流利地说道:“或许,两碗小米粥,会告诉你们:‘相互依赖,如同米与水,光有米熬不成粥,光有水也熬不成粥;或许,有人这个时候,会因为能喝上一碗粥而犯愁呢;或许一碗粥会救一个人的命;或许,你们相互取长,老大出金钱,老二出知识,共同教育好下一代,你们比现在还要幸福。’其实,人,这一辈子,只有下一代生活在正道上,才是最最幸福的人。”


似乎还有好多话要说,却没有说出口。刘守正出了客厅,好像变了一个人,喊着两个孙子的名字:“立军、立国:和爷爷下棋来……



【编者按】一篇长篇散文,分为六个章节,借助小说的人物及其心里描写,给散文增添厚度,作者通过一系列地对比,在自然中形成两碗小米粥的内涵,和刘守正的目的,最后,达到作者的目的。精彩文章,推荐分享。[编辑:蓝儿]【推荐号:202504142410】

新长城文学网公众号

求索者文化传媒公众号

2 条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