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阴似箭,四季轮换。时光的脚步不经意间就踏进了高科技时代。回首往事,记忆深处,关于看露天电影的碎片,慢慢聚拢、还原、明朗如初……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一个周日的下午,十几岁、念小学三年级的我,和一群孩子在村后的山上摘山杏,手指肚大小的山杏密密麻麻地挂满枝头。
“孩子王”小山,个子高,摘的最快。他忽然指着山下说,大家别摘了,回家吧,今天有电影看了。
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蜿蜒的公路上,跑着一挂由枣红马拉着的马车,赶车人正是乡里放映队的李叔叔。一瞬间,自己仿佛变成了一只快乐的小鸟,随着那辆马车快乐地飞走了。
伙伴们如离弦之箭,向村里狂奔而去。那辆马车停在了村部大门口,那里也是我的家。
只见几个村干部正在帮忙卸车。我凑近马车仔细一看,车上有两个绿色的铁箱子,上面都印着字:一个是《花为媒》,一个是《地道战》。我知道晚上要放映这两部电影,心里特别高兴。
大家帮着李叔叔把白色的幕布挂起来,把放映机安放在两张拼起的桌子上。白色的幕布在蓝天的映衬下,就像大海里的白帆,分外美丽。我的心情一直处在极度兴奋中,那种简单的快乐至今想起都很怀念。
大家提前吃完晚饭,手里拿着小板凳,或者扛着长条凳,去占地方。我不用去占地方,家在村部里,我坐在炕上,打开一扇窗户,就能看电影。
我换了一身特别干净的衣服去场地里玩耍。玩了一会儿,看看天,希望天快点黑起来好开始看电影。
当夕阳西下、晚霞映红半边天时,来看电影的人从村子的四面八方涌来。有步行的,有赶马车的,还有开四轮拖拉机的。大姑娘小媳妇,老爷爷老奶奶,还有撒欢跑的孩童。村部院落里一时间人头攒动,说笑声不绝于耳,俨然成了欢乐的海洋。
夜幕四合,星星像一双双忽闪的眼睛,欢快地眨呀眨。这时,电影开演了,一时间就像海浪隐退一样,村部一下子安静了,只能听得见放映机上胶片转动的“沙沙”声。
那个年代的人善良率真。在我的记忆里,看到抗日战争片中日本鬼子烧杀残害中国人时,就听不到电影里的声音了,而是变成了整个院子里大家骂日本鬼子的声音。看到高兴处,更会听到欢快的笑声;看到伤心处,也会有此起彼伏的抽泣声。
我家的炕上,偶尔会送来一个在妈妈怀里睡着的孩子。一部电影没演完,炕上就睡满了小孩子。
电影散场了,说笑声,马蹄声,车的轰鸣声,渐渐远去了。躺在被窝里,我却没有了睡意,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回放着电影中的片段。在我的少年时代,看电影是我最喜欢、最快乐的事情。
十九岁那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村里流行自由恋爱。不曾想,我读初中时的班长也开始追求我。他是另一个村上的,离我家20多里路,却每当听说我们村里放电影的消息,就来我们村子。每次看电影时,我和一帮好姐妹站在一起看电影,每次她们都会悄悄拉我的衣角,告诉我他就站在我身后。每当那时,我就会特别慌乱,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生性老实本分的我,特别害怕别人说三道四。可姐妹们都很羡慕我,戏称我很幸福,看电影还有跟班的。直到现在我还记着,我回头看那个追我的大男孩时,他忙把头扭向幕布的慌乱样子,想起这些不自觉就会笑出声来。
我结婚后,电视已经普及。虽然是那种简易的天线,收不到几个台。但有很多电视剧可看。那时,放映队也解散了,我再也没有看过那种露天电影。
时代发展到今天,电视上能收到的电影频道,每天有许多许多可以精选的好电影。网络信息时代,手机上也随时可以搜索自己喜欢的电影看。如今,当我坐在热乎乎的炕上,吃着水果,喝着茶水,看着电影时,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改革开放四十年,如今的农村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更加自由自在,安逸祥和。过去看露天电影的经历也随着岁月的流逝,变成一份记忆,深深藏于心中。
备注:图片源于网络,致谢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共 2 条评论
拜读佳作,感佩才情!问候作者创作愉快!???
露天电影院!伴随着童年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