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香山红叶】家乡的“地瓜”

作者:老渔翁   创建时间:2016-03-06 00:00   阅读量:15554   推荐数:0   总鲜花数:0赠送列表   字数:3295

 

家乡的“地瓜”

   
                                作 者:老渔翁

     
    我的家乡是辽南地区的瓦房店西阳乡,这里盛产地瓜。现在这里的地瓜是当地的支柱名牌农产品品种,远近闻名。在省城的大街小巷卖地瓜的都在喊:“瓦房店地瓜”,大家挣相购买。


    还有在街上随处可见烤地瓜的,不少人围在烤炉旁在买新出炉的烤地瓜。在冬天的北方省城,人们不俱寒冷,拿着刚出炉的烤地瓜,两只手一边倒换着,一边扒着外面烤焦了皮,里面黄洋洋的地瓜肉露了出来,冒着热气,马上下口吃了起来。从旁边走过,能闻到烤地瓜的清味。

 

    我回到家里,想起了家乡的地瓜,查看了有关资料。得知,地瓜学名--红薯,又名蕃薯、甘薯、山芋、白薯、金薯、甜薯等。常见的多年生双子叶植物,草本,其蔓细长,茎匍匐地面。块根,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皮色发白或发红,肉大多为黄白色,但也有紫色,除供食用外,还可以制糖和酿酒、制酒精。其之所以称番薯,大抵是因为它是“舶来品”之故。相传番薯最早由印第安人培育,后来传入菲律宾,被当地统治者视为珍品,严禁外传,违者要处以死刑。16世纪时,有两个在菲律宾经商的中国人,设法将一些番薯藤编进竹篮和缆绳内,瞒天过海,运回了福建老家,遂种植遏及中华大地。多少年来,由于这个舶来品易种易得,售价低廉,人们逐渐淡忘了它在异邦的珍贵和引种的风险,只作为粗粮和饲料看待。


    我认识和接触地瓜是在我的童年。我十来岁时家乡发生了自然灾害,大家都吃不饱饭。当时在国家的允许下,老百姓自己动手开荒种地。爸爸带着我们姊妹在家附近开了有一个半篮球场那么大的一块自留地。我们家在这块地上栽地瓜。一开春爸爸就带着我们劳作了。首先把这块地平整了,把里面的小石块都拣出去。接着就往里运肥料。这些肥料是自家怄制的。在前一年,爸爸从荒地处挑些黄土来家,堆在我家便所的外边,便所里的人粪尿随时地掏到这堆黄土里埋起来。一年积攒下来很大的一堆了。还有我们家养了一头猪,一年的猪粪便也挖出来,加到这堆黄土堆里。对这个大黄土粪肥堆,要从边上开始用镐头一点一点的倒伴均匀了。这样,黄土、人粪尿和猪粪尿搅拌在一起,已经过了一年的发酵,就是很好的农家肥了。爸爸很细心,有时间就倒动这堆肥土,倒动的细细的。这样就可以往地里运了。没有车运,就是我们姊妹几个用担子往地里挑。不上学的日子和放学后的时间就往地里挑。肥土都挑去了,就开始打栽地瓜的垄。先用镐头刨开一条深垄沟,在垄沟里均匀地撒上挑来的肥土,再在这垄沟的两边往垄上培土,把肥土埋上并起来一条高的垄背。这条栽地瓜的垄就搞定了。本来是要用牛拉着犁耙来完成的,但我们家没有牛和犁耙,请别人家的又没有钱,就只好爸爸带着我们自己干了。一垄一垄的干着,整块地的垄要干几次才能干完,每干一次都是累的腰酸背痛。


    四月中下旬就可以往地里栽地瓜了。栽之前要把垄整理一遍。幼苗是买来的,有二十五公分那么长,妈妈用剪刀把苗的根部要剪一下,边剪边挑选,这样整齐的幼苗就备好了。栽的时候全家出动,妈妈往垄上栽。左手拿着一把苗,右手一株一株地往垄上栽。右手的大母指和食、中指捏着苗的根茎部,整个手松握成拳头状,用劲往垄背的土里一卧,一株幼苗就栽进去了。栽苗入土10厘米左右,地上留苗5~10厘米,薯苗斜度为45度左右。在栽的同时形成了一个拳头大小的一个窝坑。正好要往这个坑里浇水。我和姐姐负责挑水,妹妹和爸爸负责往坑里浇水。妈妈栽一会累了,爸爸要去和妈妈换着干,后来我和姐姐也都会栽了,我和姐姐也替换着栽。每一株之间的株距33cm左右。浇完水渗下去了,要用土把这个小坑窝埋起来。要一株一株的埋,边埋边把幼苗和地垄整理一下。最后要达到,封土严密,深浅一致,使叶片露出地面,浇水时不沾泥浆,秧苗露头要直,秧不宜露的过长,以防大风甩苗影响成活。这是最后一道工序,埋完了整理好了,地瓜就栽好了。


    正常情况下就不用怎么管了,在地瓜蔓还没长长的时候,要经常地去看看地里长草了没有,长出草了要及时地拔掉。接下来就靠老天的恩赐,地瓜自然的生长了。地瓜渐渐地长出蔓子,蔓上长出了叶。叶互生,宽卵形,3-5掌裂。聚伞花序腋生,花苞片小,钻形,萼片长圆形,不等长,花冠钟状,漏斗形,白色至紫红色。蔓越长越长,长的2米以上,平卧地面斜上。到了八月份,看不到地面了,满地是一片紫红色的地瓜叶,微风吹扶在微微的动着,像似在和你打招呼。这时土里的跟部已经开始结地瓜了。


    十月份就可以收地瓜了。收地瓜时也是全家出动。爸爸和姐姐用镐头一垄一垄的把地瓜刨出来。一株能结大小不同的五六个地瓜,它们抱团窝在一起,很团结友好的样子。妈妈和我在整理着刨出的地瓜,把它们分离开放在地上风干凉晒着。姐姐刨累了我要换她休息我刨一会。刨的时候要在垄沟左一镐右一镐的刨,要注意不能把地瓜给刨坏了。一垄一垄的刨完,地里呈现的是一垄一垄的地瓜了。这时你会体验到丰收的喜悦和幸福。到了傍晚,就不能再刨了,要往家挑地瓜了。挑到家里要放进收藏地瓜的瓜窖里。我家的这块地,好的年景,能收三四千斤的地瓜。


    这些地瓜可是解决大问题了。在那个粮食不足的年代,地瓜做了粮食的补充。不但人吃,还用来喂猪。妈妈还晒地瓜干,生的熟的都晒,备着吃。还用地瓜磨粉。用一块薄铁片,用铁钉打上密密麻麻的小空,在打孔的另一面就出现些小突出铁茬。把这块有着密密麻麻铁茬的铁片用木框镶起来,在这密密麻麻的铁茬上就可以磨地瓜了。把地瓜洗干净,拿着一个地瓜,在这个布满铁茬的铁质用具上用力地磨,整个地瓜不一会儿就磨没了。一个接一个的磨,好累的,累的肩酸胳膊疼。我和姐姐俩磨,磨好一大盆很稠的黏糊状的。妈妈加进水,搅匀,用做豆腐的吊包过滤。地瓜碎沫物过滤出来了,地瓜粉和水一起在盆里,放在那沉淀后把上面的水倒掉,白白的地瓜粉沉淀在盆底,厚厚的一层呢。妈妈把它弄出来,放到外面晒干,留着食用。妈妈有时用它和来卖粉条的人换粉条吃,有时用这粉在家自做粉皮,这粉皮做菜也是很好吃的。


    吃的最多的还是煮地瓜,一次煮一大锅,人吃猪也吃,天天吃,吃的我胃直返酸水,看到煮地瓜就没有食欲了。有时妈妈把地瓜切成小碎块,和玉米糁子一起做粥吃。在冬天家里生有炉子,有时晚上在炉子上烤地瓜片吃。有时妈妈将地瓜洗净蒸熟,去皮后捣成糊状,加等量的面粉和适量的温水、葱、花椒面、食盐等拌匀,成手掌大小圆饼,用油烙熟成地瓜饼。该饼色泽金黄,葱香扑鼻,口感甜美。在家乡办红白喜事时,常见用地瓜炸制的“地瓜角”子。就是把地瓜切成三角形的小块,用油炸制一下,又香又甜,孩子们很喜欢吃。因为那个年代家里食用油很少,所以平时家里很少炸东西吃,只在过年时才能炸点“地瓜角”吃。还有就是饭店常见的“拔丝地瓜”了,香甜可口,女士和儿童都喜欢吃。有的饭店还用地瓜做汤,将地瓜适量洗净,去粗皮切成小丁块,锅热淋入植物油稍炒,倾入丁块爆炒后,加水煮熟地瓜。起锅前加入盐、味精、少量猪油,撒上葱花、淋上麻油,这个汤就做成了。营养丰富,香中稍带甜味。


    时代变了,现在吃地瓜不是为了充饥了,而是时尚的健康美食了。资料中说地瓜含有一种叫“去氧表雄酮”的生理活性物质,可以预防结肠癌和乳腺癌,对脑细胞和内分泌腺素的活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故能延缓智力衰退和增加人体的抵抗力。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赖氨酸、植物纤维、去氢表雄酮,能预防肠癌和乳腺癌。所以,地瓜不仅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同时又具有很好的药用功效。在日本被誉为长寿食品。


    我上大学以后,毕业了又在城里参加了工作,好多年没吃家乡的地瓜了。时间长了没吃就有些不太喜欢吃了,好像与小时候没有粮食吃,天天吃地瓜吃伤了有关。近几年年龄大了,又喜欢吃了,特别是听到卖地瓜的说是瓦房店的地瓜,我就情不自禁地买家乡的地瓜回来煮着吃。吃着家乡的地瓜,心里甜滋滋的,这应该是老来的乡情吧。


【编者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看完文章,不禁让人想起了古人的这句话;在这个丰衣足食的今天,或许没有人会去想这个问题了!只有记忆中的那份快乐才让人想起了它的身影,然而它朴实的品质里包含的细微却是大家都不可缺少的!没有无华的外表却蕴藏着未知多的营养;以人论之,这不就是活着的一种最高境界吗!一段乡情引来读者的深思!一篇有寓意的好文章!推荐共赏!感谢赐稿新长城!期待能有更多佳作支持!遥祝安好!【编辑:孝东】


新长城文学网公众号

求索者文化传媒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