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长城】清明祭奠诉真情(散文)(原创首发)

作者:老渔翁   创建时间:2016-04-05 00:00   阅读量:15550   推荐数:0   总鲜花数:0赠送列表   字数:4698

 

 

 清明祭奠诉真情(散文)  

   
  作 者:老渔翁

   
      又是一年清明时。


    算来我有十几年没回老家给父母上坟了.

    说起惭愧,但也有其特殊的原因。


    今年好了,可以回去了。


    真要感谢先人给我们留下这清明节给先人上坟扫墓的习俗。
        
         (一)
      
  我查阅了有关资料,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个树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译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二)

   

    清明节快到了。老伴和我说:“好多年没回老家了,老家的不少人都念叨咱俩呢,清明节回去给故去的老人上上坟,看看老家的变化,调整一下你退休后的心情。”我同意了。

 

  我和老伴提前两天乘上了去老家的火车。


  我不愿意和别人聊天,独自从车窗向外看着想着……想起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火车的一声长鸣把我从沉思中唤醒。


  老伴和我说:“快到站了。”

  我问:“是吗?这么快?原来可要六个小时的。”

  老伴说:“现在火车都提速了,现在到咱家下车的站四个小时就到了。这不是最快的,快的叫什么‘动车’,最快的叫什么‘高铁’,两个小时就到了。”


  老伴的这番话让我感到了这几年的变化。不仅是铁路吧,各方面都在变化。说着说着到站了。我和老伴下了车出了站。站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现在是一个宽敞的广场,停着好多的出租车……我和老伴打了一辆“的士”,直奔长途汽车站。现在开往老家的汽车可多了,差不多半个小时就一趟。我们坐上叫“小公汽”的中巴车,十二点多就到了老家了。


  准确地说这里是我老伴的老家,我的老家是离这里有四里地的另一个自然屯。我和老伴先到了四妹妹家。第二天回到了我的老家,去的是我三妹妹家。不管是四妹还是三妹,都是盛情款待,她们的房子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外面贴了外墙砖,屋里进行了装修,做饭屋的地面铺上了地砖,卧室也都贴上了墙壁纸,应该说和城里的房子装修差不多少了。

  我二哥二嫂也回来了,都住在三妹家。二妹也住这个屯,她们都在第一时间赶来看我们。同时也忙着准备明天给老人上坟的有关事宜。


  这天气,起风了,我的思绪随着风儿愈飘愈远,或许谈不上伤感,或许谈不上离愁。只是这时想的更多的是,已故的人和已逝的往事。于是,淡淡的哀愁随着清波荡开,荡开……傍晚,下起了小雨。瞧,飘飘洒洒,凄凄冷冷,丝丝细雨,湿润了心头。滴滴答答,似乎很杂乱,又似乎很有律动力。已故的亲人他们虽然走了,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但却免不了多愁善感几回。雨不知不觉小了,我的愁绪仿佛收敛回来了。人生自古谁无死,何必伤感离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人生亦如此。


  杜牧或许明白人世间分分离离,故写下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绝句。行人也不愿继续哀愁下去,或许想散散心头愁绪,于是借问酒家何处,而遥指杏花村却令所有人豁然开朗。或许人生总有那么一些死结,需要别人帮我们解开,而杜牧这句,写得实在深得人心,一语惊醒梦中人。
  
     (三)

   

    清明这天吃完早饭,我和二哥等家人,带上准备好的物品,早早的上坟了。父母的坟离家不远,步行走二十分钟就到了。父母的坟在一个小山丘的向阳面,北面往下坡度大一些,延伸下去十几米有一条不太宽的农家用的车道。山丘的向阳面坡度较小,往下三十米左右就是平整的耕地了。山丘往南延伸的较长,在差不多三百五十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处坟墓,这是我姐姐婆家的(我姐的婆家就是我家的邻屯)。远远望去,山丘已由黄见绿了,在浅见的绿色中有一座白色的墓碑耸立在草丛中,我知道这就是父母的墓地了。

 

  一行家人来到墓碑前,看到父母的坟很好,土层很厚。这时,我的脑海里不停的闪先一幕幕爸爸妈妈生前的画面.......


    天渐渐阴了,下起了蒙蒙的细雨,伴着是有些凉意的清风,透过蒙蒙的雨丝,满山的小草还是那么嫩绿,在这个时候多了的只是片刻的寂寞与悲伤,我由不自禁地绕着爸爸妈妈的墓走着看着,周围去年生长的野草厚厚的,从里面又发出了新绿,我不禁想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
  我默默地祝福爸爸妈妈在另一个世界过的幸福,也保佑家人在这个世界万事如意。雨停了,山坡依旧像从前那样美丽、宁静。我很是沉默,停下脚步站在墓前,泪,不知不觉从眼角流出,点缀在心湖,缀起阵阵波纹。我抬起头,望着晴朗失色的天空,擦了擦眼泪。


  我们从远处挖来了土给老人的坟添上,在墓碑前烧上了香,摆上了水果、馒头、炒菜和酒,我们排成一行向父母磕头祭拜。随后,到下面耕地正对着墓碑的地方,挖了个一锹深左右的方形坑,在这里面烧起了纸钱。为什么在这里还要挖个坑呢?这里没有野草,可以避免山火发生的危险。


  妹妹们和我说,有一年,正在拜祭时,从南面传来了救火的喊声,转眼间山火就到了,好在前面把火的宽度控制住了,较窄的一条火道“火烧联營”。过了我父母的墓地,往下的农家道形成了一道防火墙,这才把山火扑灭了。所以,这以后烧纸和放鞭炮都在这地里进行,这时这里的地还没有耕种呢。啪啪啪——轰轰轰——的鞭炮声在山地间回荡,那炮声好像是父母在向我们表示祝福。


  姐姐家的人也来给故人上坟了,姐姐从她们那里直接赶到了这里。在父母的坟前,我和姐姐见面了,因多年没见了,悲喜交集,抱头痛哭,不知说什么好。


  
     (四)

     我和姐姐又跪到父母坟前,分别说了要对父母想说的话:

 

    姐姐说:“爸爸妈妈放心吧,现在咱这里可好了,变化可大了。这里已不是单纯的“靠海吃海”了,而是在“保海、养海、建海”。海滩海域被保护了起来,规定了保护时间和区域,每年的六月到九月是保护期,渔民实行休渔。渔民们不是单一的捕捞生产了,开展了海水养殖生产。这里的海岸边建起了育苗室,来培育海参、对虾苗,在岸边浅海围起养殖圈,分别放进海参苗和对虾苗,进行海参、大对虾的养殖。海岸两头的礁石区,放养了海参苗,人工布上了更多的礁石,供海参在这里自然的生长繁殖。这样既保护了海洋自然资源,也开辟了新的生产渠道,为渔民创收开了新路子。”


    “我们各家都富了起来,盖起了别墅式的小楼,真是早年期盼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了。各家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家家接上了自来水。规划建设的民居街道,整齐规范,村里的街道都铺上了柏油马路。沙滩沙丘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每家们前的花草、树木和村中心的广场。每到傍晚,听到的是跳广场舞音乐的响起。喜欢跳广场舞的姑娘、小媳妇、大妈们,穿着统一的服装,在翩翩起舞,一派欢歌笑语。这里不再是偏僻的小渔村了,而是远近闻名的新渔村了。省级的沿海公路在海边村中通过。渔民中不少家买上了轿车,村干部都开着自己的轿车到村里上班。村子里的孩子们在乡中心学校上学,早晚有校车专门接送。”


    “这里还建起了渔港和海上体育项目——帆船比赛基地。原来的生产帆船已经没有了,取代的都是大马力的机动渔船。渔民们到外海捕捞,回到港口卸货。捕捞的不是小鱼毛虾了,而是大鱼对虾了。在海面滑翔的不是渔船了,而是在这里进行训练、比赛的帆船了。第十二次全国运动会的帆船比赛就在这里进行的。”

    “海边高处被扒掉的龙王庙又建起来了,渔民又恢复了传统节日来祭奠的习惯。”


    “爸爸妈妈您们就放心吧,我们各家都过的很好,不用牵挂我们的。”


    我和爸爸妈妈诉说着:“这么多年没来看望您们,儿子不孝了。但爸爸妈妈会理解的,我前几年是工作太忙了,后几年又出了点情况。爸爸妈妈在我那里住的时候我不是被停止工作了吗,这一停就是八年啊!最后还是解决了,给我平反了。现在已经退休了,没事了。您们来住的时候的小房子卖了,买了个大房子。您孙女去日本工作了,还给您们生了个重外孙子,可好了。总之,一切都很好。我们离家远,回来不方便。但每逢阴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还有过年时,我都到家附近的十字路口给您们烧纸送钱的,不知您们收到没有。现在城管越来越严了,以后有可能不让烧了,那也就改变方式,给您们送花了,请您们理解。”


     .......
     二哥和妹妹们喊我和姐姐说:“好了,可以啦,回家吧。”

     我俩又给爸爸妈妈磕了几个头,起身和大家一起回家了。


     天放晴了,我的心情也放松了。我在妹妹家住了几天,这几天啊,和老朋友、老邻居、老同学、老同事轮番会面,又要在一起吃饭,可忙坏了。


     我们这代人都进入老年了,孩子们都是中年人了,晚辈的在茁壮成长。


     时代的列车在迅跑,家乡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我和老伴乘高铁回到了省城的家。


     这次清明节回乡之行使我难以忘怀。 
  
 
   

 


新长城文学网公众号

求索者文化传媒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