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长城】好 兵 哥

作者:沉 酲    创建时间:2016-09-12 00:00   阅读量:15503   推荐数:0   总鲜花数:0赠送列表   字数:4559

好 兵 哥

   
  作 者:沉 酲    

 

 

京城籍小战士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所在的单位分来了十多个北京兵,年龄都在十六七岁左右。他们活泼、青春、好学。他们虽然来自京城,但远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娇气。其中有一个叫王京曙的兵,特别勤奋,好钻研。

 

    那时单位承担了一项探测大气成份的任务,每天三次定时施放直径两米宽的高空气球,气球底部悬挂着无线电探空仪,通过雷达接收信号,测量大气中各种成份的数据。京曙一有空就研究雷达、探空仪。他无师自通,竟然达到了会修理的程度。以致机器一旦发生故障,他都能迅速地排除。

 

    气球用氢气充灌,每天的用气量都在十瓶以上。所有的氢气都是战士们自己配制,其中经常参加的就有王京曙。他们在制氢室里用氢氧化纳加锡铁粉,通过化学反应制作氢气。一直以来都是用无缝钢瓶制作。在“抓革命,促生产” 的日子里,有人提出“节约用钢”,改用环氧树脂材料生产制氢瓶。据说,这批产品在其它地方的使用过程中,经常发生事故,但一直以来未明令禁止使用。

 

    有一天下午,我正在办公室写材料时,突然听到了“砰”的一声巨响。不一会儿就有人电话报告:“氢气室出事了” 。我赶到那儿一看,氢气瓶爆炸了,王京曙已经躺在了地下,眼睛、鼻孔、耳朵等处有少许出血。等救护车赶到时,我在一名战士的协助下,亲手将他抱到了车上。

 

    当晚,医院来电话告知,王京曙由于受到气体的猛烈冲击,内脏皆已破裂,在来医院的途中就已停止了呼吸。上个星期,他才刚刚过完十六岁的生日。他父母就他一个独儿子。他们从北京赶来,母亲一见到宝贝儿子,当场昏迷;再后来,因为失去了儿子,听说神经受到了剌激……

 

    部队给他追记了三等功,并追认他为烈士。在追悼会的现场,师首长和很多的战友都禁不住失声痛哭。

 

    此事发生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单位的指战员们都摆脱不了内心的悲伤。这位小战士平时的人缘关系特别好,因为在单位里就他年龄最小,天生的一副娃娃脸,大家都喜欢逗他笑,他从未生过别人的气。他嘴巴甜得很,无论是老兵,还是新兵,他都能与他们相处融洽。他平时学习非常刻苦,我经常见到他在业余的或者休息的时间里,拿着高中的各科课本在自学,不懂的地方他就请教别人。他经常请我教他,我只要是对那些知识有十足的把握,我就会给他讲解。我这人就这付德性,懂就说懂,不懂就说不懂。我不能不懂装懂,没有确切的把握而去应付别人,我要对别人负责。他问得最多的还是高中数、理、化等课本中的问题。

 

    他曾经告诉过我,如果条件允许,他想争取到部队院校中去学习、深造,毕业后,还是回到原单位继续尽义务。

 

    多好的京城小战士,他永远活在了我的心中!

 

雷锋式好战士

    那年,我还在当兵,父亲孤单一人在家里,不幸中风摔倒去世。我从几千里之外的部队驻地星夜赶回,还是没能赶上在父亲闭眼之前,让他看上儿子一眼。我抚摸着父亲的尸体,虽然他的全身已经冰冷僵硬,但他的双眼仍然睁得大大的,也许是在哀怨他在临终前也未能看上自己的独生儿子一眼。我轻轻地抚摸着父亲的双眼,他才安然地合上了双眼。我在想,即使是他老人家的躯体已经去了,但眼睛却像他的灵魂一样,保持着灵性。我亲手抱着父亲的尸体,安放在棺材里,洒上鲜花、绿叶和石灰等,祝愿父亲在天堂里一路走好。我在父亲的棺材前长跪了三个小时,默念着父亲对我的养育之恩和尽职尽责。

 

    父亲在世时,我还没有脱去军装。人们都在说,自古忠孝两难全。父亲在晚年,我也没有能力将父亲接到身边赡养,导致他只能弧单一人留在农村的家里,而我却在几千里之外的海防前线站岗放哨。他只好一人孤寂无助,形影相吊。尤其是在病重期间,生活无法自理,身边又无人照顾,饭没得吃,水没得喝,疾病又得不到及时医治,身边又没人对他进行心灵抚慰。即使到了这种地步,我也没法对他精心照料,只是把希望寄托在左邻右舍和亲戚的帮助上。然而,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处理,无法像自己的子女那样进行周全的料理,致使父亲饱受疾病的伤害。

 

    我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对父亲未尽到义务的愧疚感,想把父亲的丧事办得隆重一些,以弥补做儿子的缺憾。但是,苦于我当时的经济能力不足,我当兵的那些年的月津贴,第一年6元,第二年7元,第三年8元,第四年10元,第五年15元,第六年20元,提干后,一直徘徊在52元。除了急需的开支之外,我手头上的积蓄一共不足300元。

 

    我将所有的积蓄都带在身上,但是觉得要把丧事办下来,这点经费是远远不够的。雷锋式战士韦民安知道了我的困境后,立即解囊相助,从他多年的积蓄中拿出200元交给我,帮我解决了燃眉之急。

 

    韦民安按照“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要求自己,时时处处做好事。他做好事从不留名,只要知道了战友中谁有困难,他就会倾力去帮助。那些得到帮助的战友们,很久以后才从别人那里知道是他做的好事,有的人甚至一直不知道是谁在暗中伸出了援助之手。

 

    韦民安在部队期间,非常的勤俭节约,他穿的衣服、鞋子等破了就自己动手补,再破再补,补了又补,一直到实在无法补了,他才换新的。他将每月几元钱的微薄津贴积攒起来,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战友,或者给单位的图书室买书籍。我读过很多他买的书籍,例如,《毛泽东选集》、《红旗飘飘》、《雷锋日记》、《南京路上好八连》、《欧阳海之歌》、《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可爱的中国》……从书中学到了许多有益的知识,汲取了许多的营养和正能量。

 

    他星期天很少休息,战友中要是谁有急事要办,他就会帮着代替值班。

 

    他被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参加了军区学雷锋先进事迹报告团,到各地去巡回讲演。

 

    我原以为他表现那么好,肯定是来自于农村,因为在部队无论是复员的士兵,还是转业的军官,原则上是从哪里来还回到那里去。农村来的回到农村去,找工作相当难。因此,农村来的兵在部队期间表现都比较安心、稳定、优秀,或多或少持有一种想通过当兵来改变命运的心态。城市来的兵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回到城市后,工作比较好找。因此,城市兵到了义务服役期满后,很多会要求回到城市中去。

 

    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韦民安却是来自城市,而且还是大城市---天津市。他在部队工作了十六年。

 

石城籍士兵

    有一年,连队补充了十几名新战士。通过交谈,知道他们有三个是来自岭南的石城,他们给我印象十分好。三个人都长得英俊,身材修长,皮肤光滑富有弹性,符合中国帅哥的标准,找不出那种眉棱较高的特征;脾气温和,礼貌待人,从未与周围同事发生过口角;勤奋好学,又不追名逐利;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做事让人放心。

 

    他们的个人优点是,其中一人自学成才,写得一手好字,逢年过节喜庆时,方圆几里地的人都请他去写东西,他从未收过别人的一分钱,完全是“雷锋式”的举动。他的文章写得又好,各类文学作品经常地见诸报端。他谦虚好学,不懂就问,进步很快。教给他的知识,他能做到过目不忘,而且很快地应用自如。

 

    另一个炒得一手好菜,无论是鸡、鸭、鱼、肉,还是萝卜、青菜,经他的手一倒腾,香甜可口,回味无穷。他一有空,就去地里种菜,种出的菜品种繁多。他还经常参加养猪、养鱼等,为改善单位的伙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年年被单位评为优秀战士。

 

    还有一个会修电器,无论是不发声、没图像的电视机,还是不制冷的电冰箱,经他一修理,台台欢歌笑语,乖乖地为人们服务。当时单位用的摩尔斯收、发报机,雷达的全套设备等,都是他负责维修保养。他能做到让所有的机器设备保持良好状态,从未因机器设备不正常而影响到工作。

 

    其中一人两年后被部队提拔为干部,并在部队工作近二十年,转业后分配在石城的政府机构里任职。另外两人也留在了部队,转为志愿兵,工作满十五年后,也回到了石城,分配在事业单位。

 

    多年以后,当我退休闲居在家中无所事事时,他们三人联名写信诚邀我来石城。理由还蛮充分,一是岭南石城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有助于老人安度晚年,二是南方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工作机会比较多,人可以尽其所能。我也觉得他们的盛情难却,于是乎,欣然接受。

 

十年老兵

    单位有一个老兵,按规定他已经为国当兵四年,完成了义务服役期,但是,他又在部队超期服役了六年,当兵十多年了。其间,老兵年年受到表彰,有三次被嘉奖,一次荣立三等功。

 

    单位需要他,每年新兵到部队,这老带新的任务就交给他来完成。他带出来的新兵业务上个个都很出色,领导非常信任、放心。

 

    平时他与战友们一块儿吃,一块儿住,有说有笑,高高兴兴、快快乐乐的,看不出有什么心事。

 

    当地组织给单位寄来了信,大意是说老兵家里发生了点小情况,请老兵回去探望,同时建议单位派领导陪同协助。经请示上级领导,同意派一名政工干部先进行情况的了解,而后再酌情处理。

 

    经了解,老兵在入伍前,在当地就已经结婚,还有两个孩子:老大一岁,小的已经三个月了,尚在妻子的肚子里。

 

    十年期间,老兵从未向部队提出过家里还需要照顾,模范地遵守部队的探亲规定,一共只探过四次亲。第一次是在当兵满了五年之后,此后每两年一次,每次20天。3650天里,只有80天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其它的日子,却是劳燕分飞,天各一方。家里的田地、孩子、老人等,全由妻子一人料理。其间,在一个农忙劳碌的季节里,那个多年真诚帮助妻子的人与她有过一二次不适当的接触。

 

    此事具体处理起来比较棘手,稍有不慎,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经过缜密分析,理出了比较清晰的头绪,那就是要把握好一个重点,调节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其中的重点是决定于老兵、妻子对此事的态度,还要牵涉到公公婆婆的态度、部队政策和当地的规定。

 

    老兵知道此事之后,非常生气,表示要追究肇事者的法律责任。后来他经过再三权衡,觉得事出有因。这么多年,为人之妻的军嫂,独自一人辛辛苦苦地支撑和操持这个家,付出太多,实属不易。再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主要的是,他不愿意这个家就这么散了,那将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伤害和不幸。

 

    妻子的意见是听从老兵的,服从老兵的安排。她知道,他们之间的聚少离多,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谁叫丈夫是军人。他十分顾家,每月的津贴费,有95%以上寄给了家用,只留少许购置日用品。丈夫对她也挺好,每月至少一封信,嘘寒问暖,体贴关心。

 

    老兵的父母态度明朗,明确表示,儿媳是个好儿媳,孝敬公公婆婆,爱护关心子女,不愿意孙辈失去母亲。

 

    根据以上情况,政工干部倾向于以调解为主,并报请上级同意。上级还同意给予老兵每年一次探亲假、每次30天的特殊照顾,享受与部队军官一样的休假待遇。

 

    当地组织也表示同意各方的意见,并警告肇事者,下不为例,如果再犯,将按破坏军婚而从重处罚。

 

    此事比较罕见,由于被伤害方的宽宏大量和善良的包容心,让一个非常难以处理的问题,最后呈现出一个有惊无险的结局,这个结果比我预想的要好一些。不过,此事一直在我的脑海中难以抹去记忆。

 

【编者按】本文作者以富含真挚深情的笔调,介绍了自己军旅生涯中遇见的几个可爱可敬的士兵。其中重点介绍了聪明好学,为了给军队配制氢气而牺牲了宝贵的十六岁青春生命的京城小战士,有一直默默助人为乐的雷锋式好战士,有多才多艺的石城藉战士,还有认真为军队服务无法顾及家庭的超期服役的老战士。他们一心保疆卫国,尽职尽忠,就像作者自己,老父生病在家也不能床前尽孝,老父弥留之际也没能看儿子一眼。他们是被称为“当代最可爱的人”的典型,也是当代军人的缩影。作者文笔流畅细腻,文风朴实,情感充盈,倾情推荐共赏,感谢赐稿新长城文学网,期待更多的精彩之作,遥祝秋祺笔丰!【编辑:盘古斩】

 

 

 


新长城文学网公众号

求索者文化传媒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