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特定的地域和气候条件下,经过历史的沉淀,就形成了独特的当地文化、人文风貌。提起家乡,这种情感在每个人的心中,就留有抹不去的记忆和生活的回味。不管以后岁月如何变迁,家乡总是温暖的,让一抹乡愁拽着自己的心,回荡着酸甜苦辣的滋味,弹唱出动人的歌谣。
一道道沟来,一道道梁。梁上是小村的风貌,掩映在树木和荒草的怀抱中。我家乡大部分的村庄,在沟壑纵横中,从闪现出来的梁上,就有村庄的影子。独特的地质结构,从小的方面说被称为渭北高原,属于关中道;从大的方面说被称为黄土高原,干旱缺水,十年九旱。被人们熟知的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因一首《黄土高坡》红遍了大江南北。歌词中带有的苍劲荒凉,旋律中带有的慷慨激昂,很像黄土汉子的性格。
在我的家乡,特别是上了岁数的男人,都喜欢背着手走路。这是因为经常走川道的沟路,在起起伏伏、上上下下中,就养成了一个人走路的特点。走过山路,或者上过沟坡的人都知道,上坡时背着手走路,要省力不少。这就是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一个人该怎么做,便恰到好处。养成的这个习惯,不管是走到哪里,都会保留着。特别是生活条件改善以后,进了城的那些汉子,还是喜欢背着手走路。这在外地人看来有些不理解,但是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一看到反而就觉得亲切了许多。
小时候的我,生活在农村。因而对于关中道汉子的装扮,记忆特别深刻:严冬里,在沟壑里走动的汉子,一身黑色的粗布棉衣裤,裤腿打着黑色的绑带,腰间缠着褐色的腰带,插着一杆旱烟锅。如果看到从沟里砍枣刺回来的汉子,那是给家里土炕预备的柴禾。只见他弯着腰,背着一捆壮实的枣刺,想着老婆娃娃热炕头,就不由地哼起秦腔,让高亢的声音回荡在沟壑里;如果看到在沟壑里放羊的汉子,一手拿着鞭子,一手拿着旱烟锅,吆喝着,走走停停,待羊儿吃饱时,便坐下来,悠闲地抽起旱烟。
读书的时候,课本上有鲁迅先生的文章《少年闰土》和《社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我的家乡有瓜地,也有社戏,更有像少年闰土一样的玩伴。时过境迁,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家乡的提线木偶戏和童年的玩伴,成为自己想起和回忆的理由。那时候家乡的人,之所以爱看戏,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物质匮乏,文化生活单一,只有看戏可以“大开眼界”;第二,通过看戏,可以增强亲朋之间的走动,拉近邻里关系。在演出的传统戏中,就是用“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高台教化民众,积善行德,因果报应,以求民风淳朴。
说到社戏,这是村子里的大事情,比过年还要热闹。在条件允许的村庄,就是在过古庙会时,便叫来当地的戏曲社团,唱上三天的大戏。一般来说,村里会在半个月前通知大家,并贴出戏报,让十里八方的人都知晓。这时候,那些卖杂货的、卖山货的、卖小吃的、卖瓜果蔬菜的、卖骡马牲口的、卖布料衣服的、卖玩具耍猴的等等,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再说村里的人,为了亲朋好友的到来,打扫院子、打酒割肉、忙里忙外,喜气洋洋。整个村庄就沸腾了,和集市没有两样。
再说看戏,这是村里人此时汇聚的中心。戏里戏外,台上台下,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别有洞天。那些在前面坐着板凳上的大爷大妈们,被不知看过了多少遍的剧情,还是会感动的泪水涟涟,看到戏里的悲情之处,还会骂没良心的“剧中人”,一般代表的剧目就是《铡美案》里面的陈世美。那些站在后边的成年男女,嗑着瓜子,说说笑笑,有的更是眉来眼去,各怀心思;在戏台周围的小吃摊上,更是被络绎不绝的人们眷顾着。试想,吃着本地的美食,听着家乡戏,能不欢愉吗?最活跃的还是孩子们,在戏台的周围跑前跑后,拿着刚买的玩具,如获至宝的抱着。
看戏的人都知道,戏是假的,是由人编的。可是,不管再古老传统的剧目,人们还是喜欢看,因为在戏中,多多少少都能碰触到与自己经历中的相似之处。与其说在看戏,倒不如说这是一次村民集体在回忆过去的岁月。此时,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告知着每个人,在人间烟火里,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情感是永恒的。正因为如此,让人间里总是在繁华中开始,又在没落中闭幕,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人,延续着人生起承转合的情感。
遇上难得的机会,回家乡看看,就会发现一切都变了,竟有种桑海变桑田的感觉。童年记事中的那些老房子没有了,被混凝土的平房完全代替了;曾经村上的那些老人,只有在“音容宛在”的照片中看到;那村头的涝池、老柳树;打麦场、麦秸垛;没有了;我曾经上学的学校没有了,村上家家门前的牲口没有了等等,让我感到陌生了许多,更有种“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尴尬。与我童年的那些玩伴,也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的“老闰土”了,但是那种亲近感依然如初,在彼此呼喊小名之时,让我一颗漂泊的心就回归了。
我把这些家乡的记忆,在自己心里早已经素描成鲜活的画卷。这种没有着色的画卷,保留了村庄特有的质朴,没有浓墨重彩的市井味,而是从人生岁月中刻印出的原汁原味。不论什么时候想起,都是那么的充沛生动。有时候,我感到自己很庆幸,在心里保留了乡音乡情乡韵。当我背着胳膊走路时,就还原了家乡人特有的身形。这种成为习惯的方式,让我在散步中,认清了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关中人而自豪,因没有忘记当地的风土人情而温暖。
家乡小村里的印象,留给我心灵上温暖的抚慰。不管自己是离开,还是留守,都会牵挂着自己的魂。而村庄却是沉默不语,在目送中,告知着生养过的每一个人,自己的根在何方?在这个平凡的小村中,既然能让自己出生,也就能让自己安魂于此。对于经历了人间繁华的人来说,更能体会到小村对于自己的意义。如果说,人生是一个圆的话,那么村庄既是一个人人生的起点,也是一个人人生的终点。可笑之处就是,有太多的人,待到迟暮之时,却回不到自己的人生终点了。
家乡素描,在我的心早已刻印生根。我在北方,家乡的小村有名,更有情。在这方山水之中,留有着太多的故事,厚重而沧桑。家乡有山,虽然不高,名曰梁山,却流传着汉武帝的故事;家乡有水,神泉汇聚,以处女泉最为有名,流传着周文王和太姒的爱情故事;家乡有戏,名曰线戏。有诗云:一线串连天下事,双手拨动当今人。家乡有美食,名曰踅面,味美价廉,酸辣可口。因而,来到这里的朋友,或者远方的游子,停留之时,且莫忘了我家乡的文化符号,风情素描。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