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长城】走近鲁迅

作者:麻钦杰   创建时间:2016-10-03 00:00   阅读量:15641   推荐数:0   总鲜花数:0赠送列表   字数:2751

                       

     走近鲁迅(随笔)           

麻钦杰    

   

    动车在不紧不慢前行,窗外的风景渐入渐退,绿意葱茏的远处是云雾缭绕的山廓,一泓泓湖水百折千回间摇曳着水乡的小舟。与之相映衬的,是错落有致的楼房,还有熙熙攘攘的车流、人流…… 在《故乡》中,先生的绍兴是萧条、破败的,“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而我在走近先生的故乡,沿途满是心旷神怡的景致。恍惚间,流线型的动车幻化成湖道间的乌蓬船,坐着先生,还有“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的少年闺土,船头脆脆的茴香豆、醇香的女儿红,我向先生行了个揖,先生招招手,呼我吃豆喝酒,似乎要与我论道论道越地的是是非非。

    我知道有个大笔如椽的鲁迅时,先生已作古四十多年了。那时,正值大串联,红卫兵们逛来逛去,天天有人被拉到戏台上批斗或游街。我在老家念小学,经常看到两个派別的人为抢夺我们的校园做驻地真枪实弹的干仗,三天二头有人被打死。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位戴着眼睛的中年人从遥远的温州城里来到学校接受管制劳动,教我们语文。他的第一课教我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先生谈水浒、说碰壁,令我一笑;先生救助车夫、关心保姆,令我感动。眼镜老师富有情感的语言,把诙谐、严肃的先生与童言无忌的先生侄女周晔演绎得维妙维肖。一堂课,使我喜欢上先生,也喜欢上眼镜老师。一次,一学生故意把眼镜老师的眼镜藏起来,眼镜老师不得不扶着墙根走,还跌了一摔。为此,我与藏眼镜的学生打了一架。眼镜老师有本写鲁迅的书,里边有一篇唐弢的《琐忆》,说先生如何提掖年轻人,还为一个穿破鞋的年轻人去街上补鞋。那时的我就想,我爷爷、爸爸都赤着脚上山干活,先生是好人,给他们送双鞋,不知肯否?

    下了动车,我们迫不及待的走在去鲁迅故里的大街上。同行的阿微羡慕起绍兴的慢生活,“你看,绍兴人走起路来不紧不慢,开起车来慢条斯理,不像我们温州人,走路急匆匆,开车急忙忙。”我打量着街道的两旁,绿化很好,房舍不高。忽然间,我为闺土惋惜,如果生活在当下绍兴,他也可以享受到这样的慢生活。

    到了咸亨大酒店时,阿节说肚子饿了。我们便找了一个绍兴当地人开的小饭店,要了几个地道的绍兴菜,要了一壶绍兴黄酒,临街而坐。小街很清静,三三二二的行人,没车往来。我边吃边有一搭没一搭与坐在门口的店主聊着鲁迅,脑子很想蘸一筷头黄酒在桌板上写下不同写法的茴字,当一回孔乙己。

    饭已饱,酒没喝几口,毕竟我们没有孔乙己那种装阔买醉穿长衫的“文酸”。阿节说,夜里门关了,我们明天去鲁迅故居。我却不依不饶,一定要去先看看先生。

    多番问讯,终于寻到地处越城区塔山街道的鲁迅故里。条石铺就的小街,就是先生小时玩耍的地方,鲁迅祖居、三味书屋、鲁迅故居,簇拥在小街的两旁。

    暮色护维着鲁迅故里的清静,沿着小街时停时走,拍摄着鲁迅的痕迹,还有弥漫在暮色中的气息。在鲁迅祖居前,我站在鲁迅浮雕下,先生擎着烟斗,目视远方,我没烟斗,便夹着一支烟,与鲁迅拍了“合照”。故里是免费开放的,夜里是不开放的,我们无缘入内游历,依依不舍离开条石铺就的小街。

    真正“触电”鲁迅,是我读初中的三年。初一的语文课文有一篇《社戏》,我特别喜欢文中“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去看戏的情景。当时,教我的语文老师姓郑,也戴着高度近视眼镜,说话慢条斯理。文章教完了,吩咐我们模仿《社戏》叙述手法写一篇《看电影》或者《看戏》的作文。我没有看过戏,却有去邻近村夜看露天电影的经历,便写了一篇《看电影》的作文,特别得心应手。几天后,郑老师在作文讲评课上读了我的作文,给了我90分,还吸收我为作文兴趣小组成员。从此之后,喜欢上语文,崇拜上鲁迅。一年后,我的语文成绩跻身全校第一,气得原来语文每次都考第一的那位女生好几个月不理我。读初二时,郑老师调走了,接手教我语文的是长川老师。蓄着八字胡,瘦削的身子,极像鲁迅。长川老师刚刚师范毕业,书架上很多书,很多鲁迅的书。我缠着他借书,缠着他给我改作文。读初三时,我也蓄起了八字胡,嫩嫩、疏疏、短短的几条。

    第二天上午的会议一结束,我又一次往鲁迅故里赶。

    鲁迅祖居,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青瓦粉墙,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走进鲁迅祖居,第一进为“台门斗”,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鲁迅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第二进为厅堂,高悬一块大匾“德寿堂”。第三进是香火堂前,第四进为楼房。第一进至第四进的左右,均建有对称的侧厢、楼房,房与屋之间都有廊屋贯通。两侧天井点缀假山、石池等小景。整座周家老台门布局周密、严谨,极富绍兴地方特色。

    出了鲁迅祖居,穿过小街,是条小河,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跨过河,便是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先生家的住屋。鲁迅称赞他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三味书屋就在寿家住屋的东侧厢房。鲁迅 12 岁开始到这里读书,前后长达约五年的时间。三味书屋很简陋,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鲁迅的座位在东北角,一张两抽屉的硬木书桌,不知道有没有“早”字,因不许进内观看,站在外面,看不清楚。三味书屋后有一小园,南北不过两丈,东西一丈,挂有署名赵孟頫的“自怡”匾额一块。园内有桂花树、腊梅树。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常和同学们来小园嬉戏玩耍,他们在这方小天地里抓蟋蟀,找蝉蜕,看蚂蚁背苍蝇等。

    因下午还有会议,我没有进入新建的鲁迅博物馆,直奔鲁迅故居。

    故居为二层楼房,有鲁迅母亲的房间、鲁迅祖母的卧室、鲁迅诞生的房间。楼后是一天井,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听他的继祖母蒋氏给他猜谜,讲故事。鲁迅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过了天井,便来到了鲁迅的卧室。1910年至1912年,鲁迅回乡任教居于此,这是当时他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就是在此写成的。卧室里陈列着的一张铁梨木床,系鲁迅当年睡过的原物。 

    鲁迅曾经回忆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占地面积近 2000 平方米,种着油菜和几棵桑树,看不出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描述的情景。

    不管白天黑夜,鲁迅故里,游客不断,小街的店肆生意兴隆。先生,你的故乡,如你小时候的家乡,一切美好。

-----------------------------------------------------------------------

编者按】这篇随笔式的散文,在写自己游历鲁迅故地所见的同时,着重回忆并描述了自己的学习成长历程,三位老师对我的教育及其影响,不断深化了我对鲁迅先生的认识。走进鲁迅故居,走进鲁迅先生的诗文,就走近了鲁迅先生。推荐阅读,期待精彩不断,遥问秋安!【编辑:九命湖】

 

 

 


新长城文学网公众号

求索者文化传媒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