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窗外细细绵绵的雨丝,滴滴答答的雨珠,让身在外乡的人,总是睡不安,心中充满惆怅,似乎有一种声音在叫唤,翻看日历,才知又是一年清明到。
这些年,清明节,一天的法定假,有了一个寻根问祖的日子,给了民众一个难以推辞的清明扫墓日。清明,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时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一个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王孙挟珠弹,游女矝罗袜。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孟浩然的《大堤行》十分真实地记录了古人踏春的真容。古往今来,多少文人,赋予了“清明”不同的诠释,总能掀起许多人对往事的追溯,对故人的追忆。
自懂事起,记得清明祭祖扫墓,只是,理解不深,跟着装装样子,跪着应付罢了。父母故去,才有了今日清明的概念。后来有了小家庭,妻子用心,备些酒菜,打开家门,点上香烛,烧些纸钱,纪念先人,而后,带上祭品,上山来到先人墓前,一年又一年,如此重复着。祭祀与悼念,后人对前人的哀思与眷恋,也是后人与前人的亲情挂牵。有人说,清明节常常是下雨的,那是亲人离去的伤痛带给后人的眼泪。
一堆青冢成为书,一块墓碑说人生,当我们怀揣一颗虔诚的心,拿着祭品走向陵墓,向长眠的亲人,顶礼膜拜之时,一向寂静的墓地开始了四月清明时节的热闹,铲一锹黄土,覆一层哀思,栽一棵新枝,植一腔缅怀,燃烧的纸钱化为缕缕青烟上云宵,所有的这些,寄托的是一种怀念和追思。 “万里长城今还在,谁人还识秦始皇”,虽有些空寂和悲凉之感,但当我站在巍巍雄姿的长城脚下时,华夏血脉,人类赤子,总会有一种炎黄子孙的自豪之处。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一种启迪,一种勉励,一种沉淀,几人能读懂。清明时节读懂“清明”,才谓之“清明”,在那些不舍、哀怨、惆怅中,心灵需要洗礼,灵魂需要有一个安处。红尘滚滚,功名利禄,执着权财名利,不妨清明时分站在先辈墓前,便为淡然“清明”许多。红楼梦的《好了歌》虽有些悲观,但也让人感叹不已,悟出真谛。每一个人都是赤条条来,不必带走这里的一切,清白为人,干净而去,如苏轼所言,“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古人尚且能放下,信奉天下为公,清贫,简单,自在,着实自愧不如。
人生似船,心则为舵,世间诸事,事事源于心。站在那些黄土堆前,慰抚自己还活着的灵魂,以至于回归黄土时不再遗憾。清明时节,纪念故去的先人,却也是让活着的人“清明”一番,给人以太多的思索。让天空亮堂,生命圣洁,升华人们内心的灵魂,去感悟人世百态的轮回,倾听清明时节的那些独白,心中总会有许多文字跃出。“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世间的悲怆莫过于此。“只见新坟添,不见故人归”,面对阴阳相隔故去的亲人,总有几多思,自有几多忧。
家在那一头,我在这一边,现世好时光,思乡之情越来越浓,那个村庄越来越远,许多记忆越来越模糊,只有那些逝去的亲人,时刻绕在心头,清明时节的愁云,似窗外的雨丝,成为浓浓的乡愁。 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静立茔冢默然,便会追寻岁月的流逝,念想故去的人,也思索自己的身世。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融入血脉中的眷念,那是我们的来处。生者寻根,必有血脉传承,故而说,清明节是中国人的感恩节。远离故乡,清明总是要回的,多么熟悉的村子田埂,多么熟悉的山水草木,离乡太久,已成为外乡来客。每当回到这里,那些看着我长大走出山村的长者,总是拉着手问长问短,这是久别重逢的笑容满面。“你们真孝敬,每年会回来”,赞扬总是开心的。“今年村子里,谁谁谁,没有了”,一下让我跌入谷底。我能听懂“没有了”这三个字的意思。这些年,小小的山村,也会是这样,幼时玩伴,年轻正当年的生命也会消失,成为逝者,每当听到这些不吉的声音,只能掩面而泣,不知所措,一切深藏在心里。
昨日花开花落,今日云卷云舒,心如止水解眉结,逝者已安息,生者存天地,超然物外度今生。生命总是有长短,接受世事带来的所有遗憾,灰尘雨霜在世间,烦恼困苦在岁月,凡尘总有顺逆,悲欢在心中。
恍然间,厚实的棉袄刚刚暖身,转眼已是四月天。思接千载,神游万仞,安身立命,清风拂面涤心,自有明月皎洁,亦是心安。
岁月如奔马,撒野而去,余生不长,却都是些思乡的日子。
(原创首发)备注:图片来自网络,若涉及版权请联系,以便删除
共 2 条评论
感谢支持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文字灵动,有思想,欣赏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