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寿县的古城墙

作者:新长城编辑部   创建时间:2024-04-26 19:54   阅读量:23517   推荐数:2   总鲜花数:8赠送列表   字数:4241


寿县的古城墙

作者:晨风


寿县古城墙和其他古城墙不同之处,在于城内的里墙不是纯粹的竖起一堵砖垒墙,而是一道斜着的坡,坡上种植着绿草,绿草坪贴着里墙的斜坡从墙根处铺到墙的顶端,整个城墙就这样柔情似水地铺展着绿草,延伸得使人心境舒坦,若上城墙,似乎无须去走那些砖垒的台阶,就踩着柔软的绿草就可以到达。


古城墙铺着绿草,会感到这城墙的厚重却不突兀,威严却平和。会一直认为这是一个优雅的景区,是一种温馨的感受。只有走到城墙的顶端,才感到这城墙的巍峨,城墙外面是一片宽阔的水域,叫护城河。护城河在一片掩映的绿树丛中出没,水域在一团团水草的翠绿里荡漾,水面在风中荡起轻浅的浪花,映进水中的远山和城墙堞楼的倒影重叠着展开着,还有在水域的岸上抛洒钓竿的悠闲人,一条小船轻轻地划过水面。水域之外呢,是辽阔的农田、村庄,农田里有农人们劳作的身影,和村庄上空那些隐约的声音。


寿县古城墙始建于宋朝,重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已历经900多年。城墙墙基以块石圈砌,墙体中间以粘土夯实,外壁包贴特大青砖。砖石缝均用桐油、糯米汁拌和石灰浆加以填灌,城墙上筑有"敌楼"和"警辅",墙顶外沿修有"雉堞",也就是带垛的矮墙。城有四门,门上阴刻其名,东宾阳、南通淝、西定湖、北靖淮,并各有瓮城。其中西瓮门北向出,北瓮门西向出,东城门与瓮门在平面上平行错置同为东向出,而南城门与瓮门则处于同一中轴线上均为南向出。四门之外设有吊桥,城外有护城河。形成“城门四开,内设云梯,瓮城护门,门上有楼”的格局。


寿县古城墙可以做军事防御,还可以起到防洪作用。城墙既可以军事防御可以防止洪灾还有南方的临海市叫“江南长城”的城墙。江南长城要险峻一些,但是寿县古长城却显得俊逸。寿县古城墙有四城门,均设瓮城,呈内、外二门。古城墙有4座城门。东门,名"宾阳",意思是东门每天迎来的嘉宾是万物景仰的太阳。原"宾阳楼"毁于日本侵略军的战火,1986年,由苏州古典园林设计室,参照宋制设计图施工,1987年4月修复。西门面对寿西湖,取名"定湖"。北门唤"靖淮",面临淮河,水患不断,常忧人意,取其名希望淮河平静安靖。而南门的护城河与淝水通,象征舟楫往来,商贸繁荣,宾朋四海,故取名"淝通"。


寿县古城墙的文化意蕴深刻,给人与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四个城门均有典故,典型的属宾阳门,古旧的门洞有石刻“人心不足蛇吞相(象)”的字样。传说从前有个蟒蛇精违反天条,玉皇大帝命雷公轰击它。蟒蛇精无处藏身,现出原形,化作小蛇蜷缩于尘土中。适逢寿州城内穷秀才梅生郊游途中发现,将小蛇救起,带回家喂养。春去秋来,小蛇逐渐长大,生活日益艰难,小蛇离开了梅生,去野外谋生。一日在大街上闲逛,见重任围观皇榜。原来皇太后身染重病,御医医治无效,榜告天下,有能治好皇太后病症者,可做京官。梅生暗想,我如有灵丹妙药治好皇太后的病,即可一步登天。不知不觉走出北门,来到郊外北山丛林中,突然狂风大作,一条巨蟒出现在眼前,梅生大惊,大蟒口吐人言:“梅相公别怕,你从前救过我的命,今天我将报答。”梅生记起自己曾救过一条小蛇,便说:“区区小事,何云报答!”蟒蛇道:“当今皇天太后病,你从我腹中割下一块心肝,即可治好太后的病。”梅生犹豫,蟒蛇道:“但割无妨”。梅生即手持得刀钻入大蟒腹中割下一块心肝离去。梅生进京治好太后的病,皇帝大悦,封梅生为宰相,放假三月回乡祭祖,耀武扬威。他转而想,荣华富贵皆过眼烟云,何不再向蟒蛇割一块心肝,以备日后自用,永保长生。次日梅生进入北山丛林寻得大蟒。大蟒此时已识破梅生乃领心不足之辈,念其曾救过自己的命,只得忍痛让其再割一刀。梅生钻进蛇腹,意欲割下大蟒全部心肝。大蟒疼痛难忍,混身抽搐,用力把口一闭,梅生终于葬身蛇腹。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相(象)的由来。


古城西门城瓮里,南北两壁上对称镶嵌着两块石刻,一面是锣,对面是鼓。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当在鼓,对面锣”。据说在清朝乾隆年间,寿州来了一位新知县,上任不久,看到古城墙西段年久久失修,已几次倒塌,下决心重修。于是通告全县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心协力,修复城墙。不料告示贴出一个月,却不见动静,这是为何?他哪里知道“捐款捐粮修城墙”已叫喊了三任知县,他们装满了腰包,却没有修城墙一寸。你想,老百姓还相信这位新大人吗?开工的日子到了,新知县并不因为寿州百姓不热心而泄气,一大早便带领衙役们扛着工具,来到西门脚下和几十位民夫一道挖土抬石,一直干到天黑收工。这一下可引起人们的纷纷议论。有的说:“县官大人都来修城墙了,人们千里迢迢来这招土,还不是为的寿州!我们明天也去干吧!”可也有人说:“还不是做做样子骗人,一任比一任奸猾!”可是到了第十天,新知县还在工地上劳动,又过了十天,还见他和民夫们一起运石块,不同的是现在不是几十人,而是几百人了。城内城外的百姓们都自动参加修城墙劳动,一些商会栈行老板主动捐款赠物,支援修城,本来两个月的工程,四十天就竣工了。


明万历元年(1573年)寿县出现了月坝。所谓月坝,即以城内涵段之转角角顶为圆心,向上建筑一砖石结构的圆筒状坝墙,其直径7.7米,壁厚0.5米,高于城墙。周围又围护以厚实的堤坡,远远看去像个小山包。月坝内设石阶,可沿级递下,坝底涵沟上砌砖旋,设闸数道。月坝有四个功能:第一,从整体上保护涵闸,使之与外隔离,避免了内河积水的淹没,第二,可以随时进坝启闭闸门,控流自如;第三,可及时比较内外水位;第四,可以彻底消除外水倒灌成灾的隐患。城墙建设这个工程,可以从城墙从里面向外面排水,而外面的水无法倒灌进来,也是一个神秘的工程,这种原始的设计和建设,现在人们似乎还是没有弄得十分明白。让我们感到古代人们的超前的智慧。这个城墙的水利工程叫古“月坝”。记载文字:“寿县,历经数千年风雨云变,古城秀色依在。古城没发生过无数次的洪水,但该城一直都未被淹没,人民的生命财产安然无恙。这都归功于古城的排水、防水系统,尤以月坝为奇。


光绪《寿州志》记载:“万历元年,知州杨涧修涵洞,州人张梦蟾有记。略曰:寿城下,故甃(zhou井壁)涵洞三,盖泄市圃中瀦水,已则坚闭之,以防外水浸灌……”“乾隆二十年知州刘焕重修,并修涵洞,创建月坝。”“月坝”现存二处,名曰“崇墉障流”“金汤鞏固”,排水功能神气,平时城内雨水经涵洞排除城外,城外洪水来临,涵洞则自动关闭,水位即使高达城墙垛口,涵洞也不会倒灌。最为称奇的是城内雨水高达一定水位时,即使城外洪水高出城内水,城内水依然可以排除城外,而不会出现内涝。其神秘之处,令人尚不得之。


远的不说,就近期来讲,1954年、1991年、2020年寿县都遭遇了空前的洪灾,在寿县的古城墙外面一片汪洋,洪水已经快要漫溢过城墙,最高的时候,人们可以坐在城墙上,脱了鞋子,把两只脚伸进洪水里。洪水滔滔,城外一片狼藉。而寿县城内,却是秩序竟然,市民生活与往常一样,不慌不忙地过着平常安详的日子。可见寿县的城墙防洪的能力。


我们一行参观的是古城墙的宾阳门,这是四个城门中最为壮观的一个城门,或者说是具有代表性的城门。城门有瓮城,也比较完整。那些砖墙的砖还是数百年前的砖,城门的过道的石头,也是数百年前的铺就的。石头被过往的车辆和脚步磨损得坑洼不平,也光明锃亮,走在上面,尽管没有平坦路面的舒坦,却能感到那厚重的韵味在弥漫。那些往时的古朴,那些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隐约地在眼前浮现。


公元383年8月,前秦国君苻坚率90万大军,以长安水陆并进南下攻晋。苻坚狂信,以我百万大军,只要把马鞭投入长江,足以阻断长江流水,东晋的长江天险不足凭借。《晋书.苻坚载记》:苻坚一心攻晋,召集群臣共商伐晋之事,众说纷纭。太子左卫率石认为东晋有长江天险,不宜伐。“坚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面对强敌,东晋丞相谢安运筹帷幄,指派他的侄子谢玄为前锋都督,率北府兵8万精锐迎击秦军。秦军抢占颖口,10月8日攻占东晋重镇寿阳,即寿县城,并派5万兵马至洛涧,在河道设置的木栅,封锁航道。使增援寿阳的晋军受阻。十一月晋将刘牢之率五千精兵夜袭洛涧,首战告捷。晋军水陆并进,直逼寿阳,在城外淝水东岸列阵。苻坚站在阳城上,看到晋军布阵严整,又遥望八公山上草木,疑是埋伏晋兵,心中顿生惧意,对其弟戎说,这明明是强敌,怎么能说他们弱不堪击呢?就有了“八公山下,草木皆兵”典故。晋军决定一鼓作气,并采用激将法,要秦军后退,在淝水西岸让出一片战场,以使两军决战。苻坚反以为得计,便指挥秦军后撤,想待晋军率渡之后出兵追击。不料这一撤退,反而造成大军阵脚大乱。朱序为内应乘机大喊,秦军败了。秦军兵士听了信以为真,争相逃命。晋军趁势渡过淝水,暂开猛烈攻势,秦军全线溃败,人马相踏,死伤无数。逃兵夜间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晋兵追来。淝水之战不仅仅以少胜多而闻名于世,还留下许多典故:“投鞭断水、风声鹤唳、八公山下,草木皆兵”等,留给后人们丰富文化及处世的经典。


瓮城上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淝水古战场”。淝水之战是战争史上以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淝水之战不仅是东晋的保家卫国之决战,也向胡人宣示了汉人的战斗力,使汉族人得到了自五胡乱华来第一次的大喘息,为汉族的重新崛起打下了前期基础,同时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在黄河流域得以继续传承。


[作者简介]:晨风,高级工程师,广东省河源市人。系中华诗词一级著作家、中华诗词学术研究院终身名誉副院长、《中华风》杂志社副主编、《大家文学》顾问、《中国作家·纪实》《报告文学》杂志社特聘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河源市作家协会、河源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岭南诗社常务理事兼龙川分社社长、龙川县作家协会主席、多家报刊特约记者。已出版《爱心储存》《蔷薇绽放》《生活絮语》《桃红柳绿》《岁月如风》《那些藏于心底的话》《阳光下的影子》《晨风写的人和写晨风的人》《晨风吟草》等九部著作,所写作品获得过全国各类奖项80多次。连续2届获得“全国冰心文学征文大赛(成人组)散文金奖”,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金奖作家”“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和“当代优秀艺术家”“中国时代新锐作家”“华语春晚十佳诗人”等称号。多次应邀出席国家有关文学艺术成果研讨会和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大会,受到国家有关领导人和文学艺术界名流接见。



新长城文学网公众号

求索者文化传媒公众号

4 条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