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冷漠与沉默下的深情

作者:古城布衣   创建时间:2019-05-19 20:51   阅读量:18147   推荐数:0   总鲜花数:5赠送列表   字数:3509

冷漠与沉默下的深情

叶雨老师《我的父亲母亲》赏析


----古城布衣

中国关于亲情孝道的文学传统,历史久远。曾参痛心啮指,仲由百里负米,闵损芦衣顺母,黄香扇枕温衾,姜诗涌泉跃鲤,丁香刻木事亲,无不昭示着中国儒家伦理的孝道及子女对父母的情感。不过,抑或缘于中国文化相沿已久的含蓄敦厚,中国古代文人对自己父母双亲之间日常生活及感情关系的书写向来讳莫如深,因而这类文字显得寥若晨星。民国时期诸多大家如朱自清、梁漱溟、丰子恺、老舍等笔下的父亲母亲形象,感人肺腑,历历可诵,然关于双亲感情生活的描述亦仅只言片语,一笔带过,甚或只字不提,令人遗憾。叶雨老师的《我的父亲母亲》在写作手法上博采众长,又承前启后,别出心裁,妙笔生花,将父亲母亲的感情生活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品读叶雨老师的《我的父亲母亲》,如同欣赏一本唯美的人物连环画,令人百读不厌。耄耋之年的老父老母,几十年来历经风风雨雨、艰难坎坷,却始终长相厮守,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相互关怀。二老性格迥异,似乎他们的婚姻与“浪漫”二字沾不上半点关系。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碎物琐事中的桩桩件件、鸡毛蒜皮,又无不彰显出彼此之间满满的爱意。这就是中国式的婚姻家庭,争吵中蕴含着谅解与和谐,冷漠里沉默中透露着热情和关怀。老夫妻之间的相互关爱,孩子们的百般孝敬,演奏出了一曲家庭和谐幸福的主旋律。这就是全篇文章的主旨所在。为了突出这一中心思想,叶雨老师用写实的笔触,近乎白描的手法,朴实无华的语言,舒徐雅致地娓娓道来,对父亲母亲现实和过去生活作了详尽的描写和叙述。反复品读,颇有感触。

一、文章紧扣中心,小处着手,以小见大。

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神聚,取材广泛,内容博杂。但总有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文章主旨的句子,这个句子就是文眼,是中心,也就是文章的魂。“夫妻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和共同爱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相守到老,永远在一起。”文章围绕这一中心,如春蚕剥茧,慢慢展开。叶雨老师写年迈父母的相守相爱,在选材上是非常讲究的。例如:父亲的让菜、约母亲炼、镶牙、唠嗑、母亲帮父亲睡下、给父亲抓痒、给父亲开小灶……这些素材,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被人注意的琐碎小事。正是这些小事,充分显示了耄耋之年的老父老母相互关心的爱意。

“午餐时,父亲微闭着眼睛,一只手托着下巴,固定着不太牢固的假牙,一丝不苟地咀嚼着;另一只手将菜盘子推到母亲这边……”这不正是父亲在自己吃饭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心系母亲,生怕母亲吃不饱吃不好的真实写照吗?“母亲协助父亲把裤子拽下来,放在父亲的被子上压脚。”可见母亲对父亲是百般的疼爱、呵护,生怕父亲夜晚着凉。母亲看电视正在兴头上,父亲一声高喊“练功了!”很明显是在告诉母亲,年岁大了,不要久坐,要多多锻炼,才能保养好身体。这也正是父亲对母亲的关爱。“母亲看了一眼父亲那面无表情的脸,不用父亲说话,早已心领神会。”在夫妻生活中,“懂”比“爱”更重要。像这样不用说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完全领会了,说明母亲很懂父亲。不用作者解释,读者就可以读懂,这才是文字的魅力。父母虽不是自由恋爱结合到一起的,但经过几十年的打磨,长相厮守,已经是夫唱妇随配合默契。彼此心心相印,不离不弃。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生活琐事的一桩桩一件件,折射出老夫老妻彼此心中满满的爱意。叶雨老师正是以这些生活中的细小事件来反映父母相守相爱、儿女孝敬、一家人相亲相爱的大主题,真可谓是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二、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父母形象更鲜明,读者的阅读感受更强烈。

叶雨老师这篇《我的父亲母亲》,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写父亲微闭着眼睛、面无表情的脸、不拘言笑的脸、很暴躁地摘下了牙说了句:“赌气把它扔了”。父亲的脾气还是那么大。冷漠……刻画出了父亲的古板、倔强、暴躁的性格;母亲则是豁达忍让、心胸开阔、心地善良的一个女人,对于刻薄的奶奶,能容忍她把家里的所有钱财物品都鼓捣到姑姑家去。对冷漠的父亲,她能容忍他婚后五年不圆房。从来不把指甲剪秃了……亲手给父亲缝制棉衣。遇到父亲暴跳如雷时,母亲总是不吵不闹,不言不语。这样对比来写,把父亲母亲两个性格脾气迥然不同的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使人物的形象和个性更加鲜明。

文中的我和爱人也是用对比的手法来出现的。“每当父母出现不和谐,我总是心疼母亲,对父亲又无可奈何,焦急心情溢于言表;爱人却异常冷静,力劝我不要管,这是老一辈的事情。”事情的确是这样,人们常说夫妻矛盾就是床头打架床尾和。这一冷一热,两种不同的心境和态度,使不同性格两个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父亲的看似冷漠、青筋暴跳,内心却隐含着对母亲的爱怜和关心;而母亲的不吵不闹、不言不语更是对父亲疼爱有加。作为儿女的焦急和冷静,也都是出于对父亲和母亲的敬爱和尊重。“爱”是全篇文章的主线,无论是人物的刻画、事情的叙述、修辞方法的运用,都是围绕“爱”这条主线来进行的,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浓浓的爱意。当然,不同时代的人,不同性格的人他们所表达“爱”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体悟爱的真意,从而抹平年龄的代沟,最大程度地实现情感共鸣。

三、语言朴素凝练而富有立体感。

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事情的叙述,如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读后有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叶雨老师在人物的刻画、事情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上用词是非常讲究的。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无华,在叙事上不急不躁,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顺畅而自然,“父亲躺在椅子上,医生用蓝色的软乎乎的不知道是啥东西塞进父亲的嘴里。告诉父亲要自然咬合,医生说得仔细,父亲咬得认真,我看得有些恶心,一次、两次、三次……一次次的试。”读起来好像拉家常,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在人物的刻画上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父亲微闭着眼睛,一只手托着下巴,固定着不太牢固的假牙,一丝不苟地咀嚼着;另一只手将菜盘子推到母亲这边,眼皮都没抬一下。”朴实的语言,却极为传神,寥寥几笔,一个耄耋老人憨态可掬的形象就出现在眼前。尤其是“微闭……托着……固定……咀嚼……推到……抬”几个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环境的描写上,不渲染。

文章的开头写道:“冬日,午后的阳光透过双层玻璃窗,暖暖的洒在床上,照在熟睡的父母身上。这里没有浓墨重彩,更没有冗词赘句,只是用了一个形容词暖暖和几个动词透过……洒在……照在就把父母亲睡午觉的环境交代得一清二楚。就像一幅素描的铅笔画,画面简洁而鲜明。父亲母亲从农村来到县城,从农家小院住进窗明几净的高楼。对于一个在农村居住几十年的人来说,多半是夜间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而年过九旬的父亲母亲,日上三竿,双双依然在甜蜜的梦乡,这是一个多么温馨的画面啊!夫妻的和谐,女儿的孝敬就不言而喻了。这也为后来的叙事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结构完整,首尾呼应。

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在父母身边,多大都是孩子,可以撒撒娇偷偷懒。爱人也是忙里忙外,对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大嫂和姐姐经常来陪着母亲聊天,打麻将,日子过得充实而惬意。又是一副家庭温馨和谐的画面,很好地照应了开头,使全篇文章浑然一体。开头是父母的和谐画卷,结尾是子女们孝顺的剪辑特写,使得文章结构完整,突出了一个家庭的主题,夫妻的爱,兄弟姐妹的爱和婆媳之间的爱,构成了一个大家庭的和睦,老人长寿,子孙健康都是和谐的主要因素。通篇始终是贯穿其中,构成了完整的结构。文章素材的剪裁也是很重要的。父亲母亲多半生阅历无数,大小事情何止千万?简直是数不胜数。叶雨老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只是截取了父母亲来城里一个多月的生活片段。有的轻轻的勾勒,有的涂上了重彩,使得文章画面感很强,生活气息浓厚,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为突出主题,文章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叙述方法,(看电视)插叙和(父亲喜欢讲他的事业、患肝病、母亲经布)倒叙,使得文章很充盈饱满,也体现了夫妻生活中长相厮守的重要性。正像作者说的那样“夫妻之间有没有共同语言和共同爱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相守到老,永远在一起。”

毫不夸张地说,叶雨老师的《我的父亲母亲》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第一是语言平实朴素是本文一大优点,但在情感升华上做适当的笔墨抒情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一点上,明显还有一点欠缺。第二是在个别场景描写上,还有浮光掠影的问题。如果能够增加一点电影特写镜头般的细致描写,将会使本文得到层次上的升华。当然,与这篇文章整体性的精彩感人、美轮美奂相比,这或许不是不足的不足,最多也只是白璧微瑕。

【编者按】这篇作品赏析分析和解读逐一展开,丝丝入扣,观点明确,点评到位,把作品的优点和瑕疵完整地呈现了出来,也解读了作品的灵魂之所聚和文中情感上的体现。欣赏此篇精彩作品赏析佳作,期待精彩继续!【编辑:盘古斩】【推荐号:201907080202】

新长城文学网公众号

求索者文化传媒公众号

1 条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