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长篇小说《东家恩仇记》不管写的好坏,总算是完成了,我突然觉得如释重负,大有一种了却心愿的感觉,因为它的创作过程太漫长了,如今回想来我自己也感到汗颜。
2002年常老先生的第四次助学金发放结束后,我就有了写书的意愿,只可惜力不从心,连续多次拿起笔来又放下,放下后不甘心,又拿起而再放下。这样跃跃欲试几番折腾,硬是无能为力只好作罢。细细想来这也难怪,像我这样一个老三届的初中生,不知天高地厚,竟敢去写长篇小说,简直是水盆里扎猛子,不知道深浅了,丢人现眼嘛。
然而,家乡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神奇的土地上涌现出传奇的往事,特别是解放前后出现的那些动人心弦的真人真事让我难以忘怀,时至今日,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杰出的贡献仍使我魂牵梦绕,我控制不住对他们的敬重之情,下决心把他们写成小说,加以提炼,让后人们了解他的冬天基本脱稿,又经过半年的修改校正才成为眼前这个样子。可以肯定书中的败笔、错误会有很多,我想大家不会笑话我的,仅就年龄而言你们也会原谅我,一个65岁的农民老头子,况且还是个半瓶子次品,怎能写出好的作品,因此希望大家看到谬误之处除了对我宽容之外,还要提出批评指正。
老实说,早在1968年,我就有了此书的创作构想,这种理念的形成是由大型运动“清理阶级队伍”中引发出来的。正是那场声势浩大运动让尘封多年的如烟往事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听,也正是这场运动让我掌握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和主人公的生活原型,他们那高大的形象长期占据我的脑海,久久挥之不去。
“清理阶级队伍”是文化大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清除党内军内、干部群众中混进的阶级敌人,运动迅猛异常席卷全国,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均将此列入党的中心工作。我作为生产大队革委会副主任兼代营长职务,是本大队此项工作的直接领导者。
1968年农历8月底的一天,记得是中秋节刚过,中国人们解放军济南军区政治部来了两位调查人员,按照大队干部分工,一切外调事宜均由我负责接待,当我看完介绍信后才知道需要调查的内容。
原来,解放军某部师参谋长和某师副师长两人,在1946年的中原突围时率特务连随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王树声突出重围后一直向西挺进,途径邓县时遭到刘峙的正规军和丁叔恒地方民团的围截伏击。特务连在前面开路迷惑敌人,他们把敌人引到路南边打边跑,当跑到柏林街以西的恶霸桥北边的包谷地里时身负重伤,连长指导员均昏倒在庄稼地里。后经伪保长常建逻奋力相救,方才脱险。在养伤和撤退时,曾得到常建逻等人、区政委张书揩、农会主席常士得、村支书刘炳三极力相助。
在营救的过程中,真实情况比书上写的复杂得多,伤员的伤情要比书上写得严重得多。这两个伤员的名字我记不起来了,当时 一个伤员的肚子被打穿肠子流出来有半尺多长,常建逻派去的老郎中从没见过这种伤情,不敢用手捂,结果没办法找了个劁猪匠把肠子塞进去用针缝上。上天有眼,结果也让这个同志活了下来。像这样的英雄人物,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九死一生,而有人却说他俩是叛变自首、苟且偷生,是混进军队内部的阶级敌人。
在介绍信中,军方首长恳请地方政府协助,广泛发动群众,深入调查真相,用事实说话,取消强加在两位老军人头上的不实之词。对此,大队革委紧密配合,集体研究,决定由我主持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调查事情的真相
值得欣慰的是,当时参与营救的那些人除常建逻一人病故外,其他人都还健在,其中包括副保长薛永刚的几个爪牙。因此调查工作相当顺利,仅用两天半时间便调查结束。正是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常建逻的所作所为和营救伤员的全过程。
那一段历史,我虽没跟上目睹,但连续两三天的座谈会带我穿越了历史的空间,捕捉住生活素材和人物原型,从而丰富了我的创作内容。而常老先生四年助学金的发放过程,我作为村支书直接安排相关事宜,对这一段往事自然了如指掌。
原本,书中民国时期刺林寨保长常剑阁的生活原型本名常建逻。其人一生乐善好施,属于开明地主人士,诸如“自觉减租减息”,“舍粥救济难民”,“卖地替穷人缴纳壮丁款”,“自费兴办义学”等情节,特别是在营救新四军伤员和支持当地学校建设问题上,至今让本地百姓赞叹不已。
常志斌其人的生活原型叫常振志,常志文的生活原型叫常振湍,常志武的生活原型叫常振琪。兄弟三人尽管不是常建逻的儿子,但却是常建逻的侄子,仍然是亲亲的一家人,出于文学手法的需要,为了让故事情节更引人入胜,我才这样设计。怎么说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嘛,我想人们是可以接受的。
至于常振志的人生经历,书中说的基本上真实。1999年他从美国回来完成了第一次助学金的发放,在当地反响不小。市委统战部、市政协让我们写一份典型材料,准备在政务信息上发表,老先生正面拒绝,但我采用巧妙地方法,间接询问了有关素材,通过谈心聊天形式达到目的。常振湍、常振琪兄弟二人解放战争后期已是军队团职干部,亲自参加、直接指挥过不少战斗。我有意采访几个战例充实到书中,谁知道同样遭到拒绝,甚至我们在一起交谈时,一触及到他们的闪光点便立马和我转入别的话题,其行为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两位老人如此固执,我只好作罢,无论如何不能强人所难。所以,这兄弟二人在战争年代的功绩没办法在这里显示。
至于其他几个主人公,如薛冬梅、沈家儒、袁西林、常振梁等,都有他们的生活原型,就连汤涫熊和他的别动队长袁胜金二人都有生活原型的。统观这些生活原型,他们的事迹生动、贡献多多、影响之大、形象鲜活,只可惜我的文字功底太差,没有把他们刻画到位,甚至还有误导于人之处。有句话说的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此我诚恳希望看到此书的朋友们大胆批评,我是会虚心接受的。
二0一二年五月
于郑州市天佑小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