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小镇数里,有村曰石槽沟,盖因其形状如石槽而得名也。穿山过水十里,便有二山,形如钟謦,立于路旁,皆峨然,崖高数十丈,牧童怅而却步。有色,春青而冬黑,草木不数尺,是一奇也。以硬器击其凹陷处,铿然有声。下有小洞,孔小仅容一人出入。水气逼人,幽深不可知。
有好事者,携矿烛一捆,入,行百步,烛光忽灭。三日后乃出,衣衫褴褛。目暝,不辨人间光明。事后,无人再逞英豪。
每至谷雨前后,村人皆挑谷背物,备烧酒与香裱敬之,或披红,何也?以为神洞。
下的大路,涉水,则人流拥挤,抢占要位。支背笼于洞口。老小妇孺,不一言状。屏息之,则水声澎拜,似撼山岳。顷刻,有人呼:“出矣,出矣。”便见污水中有筷长黑物,摇头摆尾,时浮时沉,争相入笼,如铁屑之 于吸石,余以为奇。
复回路上,孩童作雀跃状,备以木盆,清水洗之,始知鱼也。大如脚丫,小若拇指。太阳耀之,鳞光闪闪,往来翕乎。细瞧,则目向一侧偏去,头微鼓。解剖之,则 肠细刺少,置青石板上,下盛文火,袋烟功夫,即熟。佐以葱盐,食之鲜美,有清香于舌尖萦绕,三月不知肉味也。
有老者曰:某年月日,地质工作者于此山探知,内蕴金矿,皆空。冬暖夏凉。小河涨水, 鱼误入而成此地旅游之一产业也。邻有守株者,夜间至此地,山高雾大,寒露浸肤,关节炎发作。次日,山人整担鲜鱼而归时,于床榻疼痛不已也。以为笑谈,报应也。
此洞常时则水细如金线,砂砾可埋脚踝。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