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 花冈 第十八章 国军连长耿波
作者:清林边
(接下来写的这十多章抗战战事,以一些参加过洛阳保卫战的国军老兵谈话为原形)
……一九四四年五月九日,国军15军64师197团二营五连连长耿波(这里以抗日英雄耿谆为原形)带着五连奉长官之命离开洛阳城,过了洛河向西下池走去。西下池是洛河北岸边的一个村子名。全连的国军战士和指挥官带着一种阴沉的心情上到河岸上。“连长,西下池到了。”走在国军连长耿波身旁的五连一排排长张照国说,他俩身后是127个国军战士、指挥官。
耿波就把他略方长的脸抬起,看了一下在非常宽阔的凹凸不平的河岸上,往北的较远处有一个较高的土坡,呈褐土色非常斜陡的土坡上有一个村子,据说有30户村民。在大半土边上,是一道有两米高的寨墙,寨墙往上坡的顶上,就是一片茅草房房顶东一横、西一竖的相拥一起的简陋而古旧房子。从这里看去,村子里静静悄悄的!仿佛已经较远脱离了闹市区似的。
“连长,我们上去吧。”张排长说,也非常想到上面就开始和连长马上布防,他就想把到这里的第一件事做了,心里就踏实了。
“嗯。”
然后,30岁的非常仗义、脾气急的张照国排长就转回他剽悍而俊逸的团脸,对身后站住的战士们一喊:
“兄弟们,走,上村子去。”“是,连长!排长!”战士们回答。他们从接到命令到今天早晨从洛阳城出发,用了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渡过了洛河,到离岸边不远的这个在非常斜陡的土坡上的村子一一一西下池。几乎在场的每一个战士都知道:就他们这一百多个军人能挡住强大日军的进攻吗?所以,心情非常低落!而战士们看到自己的好人连长耿波和张排长具有积极的举动,这一心理似乎被他俩的积极性占据了时,所以,心情又好些了。
然后,耿波连长和张排长带着大家往位于非常斜的陡坡上,匆匆走去。他们上来坡,从一道围着呈土色的仅两米高的土墙的过道走上去到村里。这时,耿连长才看到:眼前的村茅草房往前拐了弯的窄窄的村道上,没有人来回走动,房门有些开着,有些关着,住家的村民没有了。他意识到这些村民应该逃避战火去了。主要是逃离在这个世界上,极度凶坏,坏得来没有底(很坏)的日本鬼子!
国军连长耿波看到这没有一个人影的又寂寥的村道跟空冷的房子,他深深地感道:日本侵略者的可恨!把这么多的中国人都祸害了!同时,他也感到自己作为国军保卫人民的高尚责任感。而他觉得,也意识道:现在,他们国军的实力不是日本鬼子的对手,也感到了未来或至多是明天开始的战斗,他们会遇到强大的敌人。尽管他们实力不足,他在心里告诫自己:
耿波,你一定要带领兄弟们拼命打鬼子。
他在这样的思绪里,就看见一个战士跑来。
“连长,那边的房子里有一个老人。”……后来,老人告诉耿连长:村里的人三天前就走了。主要是听说日本人要到了,都赶快逃离了。他有病,就留下来看村子。
耿连长知道,这里最迟到明天,就要打仗。老人一个人留在村里是危险的。就说:
“一排长!”
在一边的张排长走近一步。
“连长,什么事?”
“你派两个战士把老大爷送走。”“我不走。我老了,哪里都去不了。就死在这里。”老人决意不走说。
“那好吧。”耿连长说,他觉得就是老人不走,他们国军也是有能力保护他的。
然后,耿波连长就在大爷的对面一间房里,把它设为临时的连指挥部。
他现在需要做的是:立刻对这个村子进行防御布置。就对身边的四个排长:一排长,长得非常彪悍,仗义英勇,中等身材30岁的张照国;二排长严力清,团脸体大;三排长陈松26岁,一副非常健壮的军人身材;四排长罗大全,25岁,瘦小,显得斯文。
耿连长对一排长说:
一排长,你带领一排坚守村子的正面寨墙。这也是我军非常重要的正面阵地。”耿连长说到最后一句话时,在着重说。“是连长。”和自己连长是十多年的老战友的张排长明白这话的含义,他当然是会倾力达成连长的命令。
领命后的张排长一转身,步伐敏捷就出去了,是要把正面阵地在尽短时间内规划好。耿连长知道张排长会在短时间内做成这事。
然后,耿连长对二排长发出命令:守卫村子的西侧寨墙。
接着,让三排长守卫村两边,四排长守卫村偏后。随后,三个排长就带着自己排马上布防去了。对于一个军人来说,尽快做出布防是战斗的第一条件。
耿波连长把这一切都布置完了,就如他把该做的事都预先进行了落实才踏实了。但是,他清楚,或更明白:他接受的这个阻挡日军过洛河的战斗任务,要想在十天中阻击强大的日军就是说完成这个堵击任务,是十分难的!和日军打过几次仗的他明白:只要明天战事开打,就是生死在一瞬间结束的事。而这时,耿波连长不再想明天以后的事了,因为,对他来说,是无法预判的事,更不会考虑自己死活的问题。他想道:耿波,你就打到那算到那吧。
国军五连一排排长张照国和耿波(这里以抗日英雄耿谆为原形)连长都是30岁,他小耿连长两个月。张照国排长团脸,脸色黑里带红,应该是接近农村青年的褐红色的脸,他有一米八,身子宽厚而壮实。他人非常仗义,见到不平事时,就呵斥自己战士,但是,他从不欺负自己战士,还在训练和生活上帮他们,所以,战士都敬重他。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