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长城】他从雷锋身边走来—记雷锋生前战

作者:常振田   创建时间:2017-06-14 00:00   阅读量:12358   推荐数:0   总鲜花数:0赠送列表   字数:5306






他从雷锋身边走来—记雷锋生前战友原邓县砖厂厂长常士云

作者:常振田



引言:

公元1960年9月,当时的河南省邓县,560名热血青年,面临着天灾人祸,忍受着饥饿熬煎,奔赴军营,担负起保国卫家的光荣使命。天公作美,这560名新兵有幸和雷锋同志分配在一个团服役,由此而成为雷锋的战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雷锋大公无私的精神境界,深深影响了邓县新兵。和雷锋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们耳濡目染,心灵得到滋润和升华,在战友遇难的伤痛之后,他们逐步成为雷锋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播者。50年弹指而过,这560名雷锋团战友,大部分退役回乡,但他们仍像当年雷锋同志那样,在家乡撒播着大爱的种子,在古老邓州这人杰地灵的大地上,随时随地发生着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因此,如今的邓州人亲切地称他们为“编外雷锋团”。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离开我们已经50多年了。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精神作为一种时代精神,不断鼓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去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他们以雷锋为榜样,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努力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描绘了一幅幅当代中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崭新画卷。改革开放以后,面临市场经济的新形势,雷锋精神在筑起中国梦的进程中,仍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沧海桑田,古邓州是一篇神奇的土地。英雄的邓州人民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一批批国家栋梁,他们治国安邦,造福于民,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据史志记载,历代政治家魏冉、霍去病、寇准、范仲淹等均任职邓州,且功勋卓著。如果说这些历史伟人创造了邓州古文明的话,那么邓州籍作家姚雪垠、韩作黎、周大新等对当代文坛的巨大贡献,则极大的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学宝库。如今,邓州这块希望的田野,英雄辈出、尽显风流。近年来,活跃在邓州的“编外雷锋团”就像一颗闪光的明珠,又为邓州增添了新的光彩。常士云这位昔日雷锋同志的战友,如今“编外雷锋团”的战士,就和大家一道奉献在这块黑土地上。多年来,他们用雷锋精神去感召人,用无私奉献去帮助人,用身体力行去带动人,用正确的导向去教育人。谱写了一曲曲划时代的英雄赞歌。

这里,就拿一个普普通通的雷锋战友说事——

脱下军装,回乡务农,不为别的,为的是让国家减轻负担,为农业多做贡献,让群众尝到社会主义的甜头。

1940年,常士云出生在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柏林村一个贫农的家庭里,和全国所有穷人一样,常士云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因父母早年去世,兄弟俩相依为命,白天去讨饭,夜晚钻草屋。童年时代没有穿过一件囫囵的衣服和鞋袜。若不是父老乡亲互相帮助,可怜的小哥俩早就没有命了。解放后,党和政府救下了他哥俩。政府又免费让他读完了小学课程。因此,在常士云幼小的心灵里时刻牢记着党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一定要报答党的恩情这个信念。为了实现这个信念,于1960年9月,常士云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雷锋同志一道服役在3317部队。入伍后,常士云以雷锋为榜样,苦练技术,无私奉献,取得了显著成绩。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荣立三等功,1963年提为器材管理员,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曾在全团通令嘉奖三次。1964年提为后勤处司务长,1966年调任团营房股股长。1969年全军实行精兵简政,常士云想:“目前,部队干部超编,多一个人就为国家多一份负担。我身为共产党员,就应该把党的利益放在首位,再说,当前农村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目的是改变生产条件,多打粮食,备战备荒,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同样是战略任务,为何不回去大干一番呢?”于是,他多次申请要求回乡,当时部队领导考虑到常士云立过功,受过奖,又是学雷锋标兵,怎能让他走呢?怎奈常士云决心很大,首长终于同意让其退伍。1969年年底,常士云离开了生活10年的军营,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

60年代末,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农用机械一无所有,就连人力拉车在农村也是十分稀有。常士云回乡后亲眼看到,老军属常建金,儿子在部队服役期间,儿媳病故,老两口领着四个孙子过日子,生活十分艰苦,因为没有拉车挣不到高工分,给本人和集体带来很多困难。再如,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落后,整天除了样板戏就是革命歌曲。党的方针政策、国际国内大事群众很少知道,人们渴望精神食粮,不亚于久旱盼雨的急切心情。

而常士云呢,当时因国家对干部退伍工资、待遇没有明文规定,所以,回乡后就没有一分钱工资,那几个退伍费怎能顾得上那一贫如洗的家。四个孩子相继入学,妻子经常多病,尽管如此,他想的仍不是自己。首先,他给生产队买了个双喇叭的收音机,让群众听新闻、听方针政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然后,给常建金买了一把拉车。这两件事在当时群众中震动很大,尤其是常建金老汉逢人便说:“咱家士云,真是和雷锋一样啊,他时刻想到的是别人,完全不考虑自己。”

常士云回乡后,柏林大队很多人说闲话,有人说:“一个部队的司务长、营房股长,恁好的福不享,却回来扒坷垃,真是不可思议。”还有人说:“这人是神经病,心血来潮想出风头。”对于这些冷嘲热讽,常士云全然不顾,始终冲锋在农田基本建设的前沿阵地。当时,柏林大队在东河坡治理河床,搞人工造地。时值腊月,数九隆冬,天寒地冻,第一个下水排涝的是常士云,第一个冲向泥潭的还是常士云。当时间一长,大家知道他和雷锋是战友时,人们才无不投去称赞的目光。于是,青年突击队有常士云去领队,干活时他冲锋在前,休息时他讲雷锋的故事,整个工地生机勃勃。

1972年,上级提倡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常士云所在的生产队,在村东大坑里投下了好几百块钱的鱼苗,两年后,鱼苗长成了二三斤重的大鱼,为了保护集体财产,常士云主动要求到鱼塘看护。1974年腊月初十夜,东风怒吼,雪花飞扬,常士云披着军大衣刚出小草屋,就见两个黑影在鱼塘下面闪动,水面啪啪作响。常士云知道有人偷鱼,时间紧急,不容反思。他大喊一声:“有人偷鱼了!”怎奈风大,离营又远,熟睡的群众怎能听见呢。此时,他不顾一切冲下坑沿,两个偷鱼贼一齐向他扑来,毕竟是“大比武”练出来的当代军人,常士云一个鹞子翻身,往下一蹲,伸出左脚,找准那人裆下使劲一踢,只听那人惨叫一声,翻身便跑。另一个家伙手持短棍,从暗中出手,照着常士云便是一棍。说时迟那时快,常士云感觉脑后有风,立即来个急转身,将脸一迈,那棍头贴着下巴咣当一下,常士云顾不上疼痛,当他立起身时,两个偷鱼人已跑出了几丈开外。一场搏斗,常士云脸部虽然受伤,但却保住了集体的财产。

不当大会计,却当小厂长,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别人问,你这是为啥,他回答说:因为我是雷锋的战友

1975年秋天,柏林大队突然接到上级通知,一定让常士云到邓县轻工局报到上班。党将给他这位优秀的儿子安排工作。

那么,还为啥说个“一定”呢?原来,情况是这样的,常士云自从1969年9月退伍回乡到1975年秋的六年时间里,部队领导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士。1972年冬天,部队派来同志看望常士云,那天,在公社、大队领导的陪同下,部队的同志问常士云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常士云一一拒绝。1974年“8.1”建军节,部队再一次来人看望他,并说国家已有规定,军队干部已回乡的可以作为国家干部来安排工作。常士云说,自己生活很好,不需要什么。还说,雷锋同志是我的战友,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他已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样比起来,我们不是很幸福吗?

所以,这通知上面加了个“一定”俩字,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常士云一听是上面的调令就无话可说了,于是接到通知的第二天,他便赶到轻工局上班了。一开始,领导安排常士云在五金厂上班。在70年代的邓县城,五金厂可是一个较好的企业。刚进厂,常士云见活就干,业余时间,他把整个厂区、厕所打扫的干干净净。在同事面前,他从不提自己是雷锋团的干部,但领导心中有数,半年后,他被提为厂主管会计。在此后的几年间,常士云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把本厂的财务工作搞的日清月结、井然有条。后因工作需要,调动他到铝制品车间任支书兼主任,并代厂政工科科长。

在计划经济时期,邓县轻工局下辖企业较好的厂家非砖厂莫属。邓县砖厂座落在城西三里桥附近,右靠铁路干线,左邻刁河大堤,刁河大堤如同两条巨龙自砖厂门前穿过,像一道天然的屏障,把砖厂保护的安全壮观。在大堤中间,刁河水自北而下经过这里。这里溪流缓慢,水声潺潺,轻轻荡漾着溪流的两沿,野花遍地,五彩缤纷,花蝶飞舞,蜜蜂团团,真是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可是砖厂建成后,对周边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野花不见了,草也不绿了,河水也不清了,更为严重的是对农作物也造成了很大影响,群众种植的棉花到了采摘期间都变成灰色了。周边群众苦不堪言,不时到厂里找麻烦,影响了厂内工作正常运转。加之进入80年代,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砖厂效益开始下滑,种种原因使得该厂面临倒闭。常士云想: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共产党员应有的素质。现在砖厂虽不景气,但每天生产的产品却直接关系着城镇的基本建设,位置举足轻重,所以这个烂摊子我来试试。十年来的军旅生涯练就了他那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在常士云的请求下,邓县轻工局领导同意他到砖厂上班,经局党委研究任命常士云为砖厂副厂长兼会计,行厂长职,主持全面工作。

常士云到砖厂工作后,首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他发动职工自筹资金五万余元,用科技手段净化了拉烟通风设备,彻底解决了群众的污染受害问题。在厂务工作上,他内抓管理,外塑形象,组织了一批过硬的营销队伍,打破了该厂有史以来产销两旺的最高记录。在财务管理上,他严格把关,一分钱抠成两半花,同时,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生产区内,砖垛井然有条;在生活区内,草坪四季常青。为了丰富工人的文化生活,常士云开办了文化室,里面军棋、象棋应有尽有,这样以来,广大职工下班后有一个休闲的好去处,不再到社会上胡混了。在常士云主持工作几年间,邓县砖厂产销两旺,县轻工系统先后数次在该厂召开现场会,对常士云同志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1986年,由于身体原因,常士云作为副厂长兼会计协助厂长工作。8月初的一天早上,家里捎信说老伴有病,让他回去一下,越快越好。但当天的工作特别忙,一是南阳地区的行业现场会在本厂召开,二是推土机推的土方几天没有丈量,如果不及时丈量,将影响明天的工作。一忙起来,他就把回家的事给忘记了。当天下午,下班后,回到宿舍一看,大儿子正在痛哭,原来母亲病重已被送往医院抢救了。儿子生气地说:“爸,你欠我妈的太多了。”一听此话,内疚之情油然而生。是啊,十年来的军营生活,妻子没有随军,在农村带着几个孩子,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参加工作的几年间,仍然是时聚时散。如今在她病重期间,也未能伺候,确实欠家人的太多了。想到此处,热泪盈眶,常士云不容思考,蹬起自行车直奔彭桥卫生院。

残阳如血,霞光万道,一缕缕火团似的彩霞映衬着不愿落山的红日,把西半天涂抹得五光十色、光彩夺目,在画面下端,呈现出通往彭桥的阳光大道,常士云和儿子一起,迎着夕阳的余晖沿着这条大道一路风尘,赶往医院。

“远学王铁人,近学常士云”的口号的提出,道出了时代的强音。它集中反映出邓县轻工战线广大职工对雷锋精神的真诚呼唤有文学大师说过:“人的生命从开始到结束,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流星般的瞬间,有人的生命只为自己活着,有人的生命在为社会为人类的发展中得到延续,这种生命为人类带来光明,为社会带来幸福。

因而,这种生命将是无限的、永存的。”常士云退伍后,无论是在农村参加劳动还是在领导岗位任职,无不用雷锋精神鼓舞自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了表彰他这种公而忘私的道德情操,邓县工业战线响亮地提出了“远学王铁人,近学常士云”的口号,巨幅标语在各厂区到处可见,一个近学常士云的群众运动,普及到当时邓县的每一个角落。

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常士云对工作鞠躬尽瘁,对同志满腔热情,对自己却异常苛刻。

上世纪90年代初,受市场经济的冲击,轻工系统的经济效益江河日下,常士云所在的砖厂面临着新的挑战,精兵简政、职工下岗,势在必行。他想:自己已经五十多岁,身体又经常多病,还是应该退下来,让年轻的同志在领导岗位上大显身手,肯定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于是,他第一个用病退的形式打了申请报告,当时很符合中央精神,领导经过慎重考虑,同意了常士云的申请,这样以来,也可以解决他家的实际困难。按当时的规定,常士云的病退金可以拿6000元,可他说,厂里如今这样困难,我不能雪上加霜,我只要2000元,能买头大黄牛种地就行了。就这样,常士云带着2000元退休金于1992年第二次回到了家乡。

常士云回乡后,开始买一头黄牛饲养,到95年已经发展到3头大黄牛,犁起地来呱呱叫周围村民谁家有困难,土地犁不出来,常士云均给予无私的帮助。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常士云帮耕的村民和计划生育困难户有100余户,耕地面积达1000余亩。因此,他在群众中久负盛名,深受乡亲们的爱戴和好评。往事如烟,不堪回首。四十年来,常士云在实践雷锋精神的人生道路上,的确很苦,但他以苦为荣,把雷锋精神从军营带到了农村,又从农村带到了工厂,使雷锋精神在他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地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每当常士云回想起这些往事时,内心无不荡漾着莫大的欣慰。他坚信,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雷锋精神必将激励着一代代后人,去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奋斗不息。





=====================================

新长城网欢迎你

http://www.xccwx.com/





新长城文学网公众号

求索者文化传媒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