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团队-争创精品诗词
编者按:姚老师这篇文章曾全文发表于《诗选刊》,入选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全国第三十一届中华诗词研讨会,获河北省第十届文艺评论奖。姚老师这篇文章无异于我们燕赵新韵阵线的宣言!现全文转发。
姚崇实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大地形成传统诗词热,至今方兴未艾,且一浪高过一浪,其间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主张和理论。在当代诗词的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中,关于用韵有三种主张,第一种主张要求当代人创作传统诗词也必须用旧韵,诗用“平水韵”,词依《词韵》、《词林正韵》,曲遵《中原音韵》、《洪武正韵》、《中州全韵》、《音韵辑要》;第二种主张认为当代人创作传统诗词应该用新韵,应该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第三种主张认为作者愿意用旧韵就用旧韵,愿意用新韵就用新韵,应该各听其便,任声韵自然发展。我是赞同最后一种主张的,因为作者使用旧韵还是新韵,是不能强迫的;声韵有其自然发展过程,到了一定时候,自然会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类面对各种事物,总不等完全被动地任其自然,总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地以各种方式,促进事物向好的应该的方向发展,以早收效益,早达目标。对诗词的用韵问题也是如此。我们应该首先认清好的应该的方向是什么,然后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促进诗词用韵向好的应该的方向发展。因此,在理论上讲,我认为当代诗词应该自觉主动地使用新韵,即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这与我赞同第三种主张并不矛盾,因为理论与实践并非同步,理论经常先于实践,实践经常落后于理论,从理论上看应该使用新韵,从实践上看应该各听其便,这符合实际。
我认为当代诗词应该自觉主动地使用新韵,即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这有下述十几个理由。
一、古代韵书的韵部划分、韵部数目和韵部收字不断变化,并非一成不变。我们为何非抱着前代韵书不放呢?为何不能加以改变呢?
六朝时期,韵书大量出现,但都已失传。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说这一时期的韵书:“各以土风,递相非笑。”这是指这些韵书的编者都是依自己所操的方言来划分韵部,而不是按通行的读书音来划分韵部。赵诚《中国古代韵书》根据考证说这个时期的韵书:“它们之间的韵部划分有着不小的出入。”
隋代陆法言的《切韵》一书是中国古代韵书的定型之作。可惜早已失传,据专家考证,《切韵》有193个韵部。
到了唐代,又有《唐韵》二种,一种成于开元年间,早已失传。另一种成于天宝年间,也早已散佚,清末发现残卷。由它书记载可知,开元本《唐韵》分195个韵部,天宝本《唐韵》分204个韵部,具体划分与陆法言《切韵》不同。
宋代出现了官修韵书《广韵》,分206个韵部。是我国历史上分韵最多的一部书。因为《广韵》太繁细,戚纶等人奉皇帝之命编了一部《韵略》。该书是《广韵》的简本,已失传。《广韵》颁行后30年,丁度等人应皇帝之命重修《广韵》和《韵略》,修订《韵略》改称《礼部韵略》;刊修《广韵》改称《集韵》。《礼部韵略》分韵和广韵同。但刊定窄韵十三,许邻韵通用。《集韵》的韵部数目和《广韵》相同,但韵目用字、部分韵母的次序、韵目下所注独用、同用却有不同。《集韵》的收音归韵也与《广韵》有所不同。宋壬子年间出现过一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今人称之为《平水韵》,作者刘渊,江北平水人。此书早已不存。从元人熊忠《古今韵会举要》可知,此书分107个韵部,基本按《礼部韵略》通用例归并。
金代韩道昭有《五音集韵》一书,分160个韵部。
元人黄公绍有《古今韵会》一书,与黄公绍同时的熊忠,把它改编成一部《古今韵会举要》,仍采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的107韵。元人周德清有《中原音韵》一书,是根据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戏曲用韵字归纳编成的,全书分19韵,反映了元大都的实际语音,和以前的韵书大不相同。
明有《洪武正韵》一书,分76个韵部,韵部、声类的归纳与《古今韵会举要》相似,依据的都是北方官话。
清代康熙年间编了两部书,一是《佩文韵府》,一是《佩文诗韵》。康熙以后,又编印了不少韵书。这些书都是106韵。
从上述可见,历代韵书都有变化,仅从分韵上看,变化主要如下:一是韵部数目不同,二是字音分部不同,三是通用的韵增多,四是照顾当时的实际读音。可见古人没完全抱着前代韵书不放,而是不断加以修改。我们为何不能这样做呢?为何非抱着前代韵书不放呢?如果是要复古,为何作诗不用《唐韵》,填词不用《广韵》、《集韵》,而非要用后来的《平水韵》和《词林正韵》呢?既然《唐韵》、《广韵》、《集韵》都不用了,那么《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也可以不用啊!如果是认为《平水韵》和《词林正韵》最好,但我们谁都没见过《平水韵》,也不能说《词林正韵》最好。
二、古人作诗用韵也不断变化,并没完全按照前代,我们为何非用古代旧韵不可呢?
古人作诗,汉魏不同于先秦,六朝不同于汉魏,唐宋不同于六朝,明清不同于唐宋。
王力《汉语诗律学》说:“诗歌及其它韵文的用韵标准,大约可分三个时期,如下:唐以前为第一期。在此时期中,完全依照口语而押韵。”
王力《汉语音韵》说:“隋时大约是以洛阳语音作为标准音,诗人们写诗大约是按照这种实际语音来押韵,并不需要象《切韵》分得那么细。”
唐宋两代都有人要求合并韵部。
唐人封演《闻见记》说:“隋朝陆法言与颜、魏诸公定南北音撰为《切韵》……以为文楷式,而‘先’、‘仙’、、‘删’、‘山’之类分为别韵,属文之士共苦其苛细。国初许敬宗等详议,以其韵窄,奏合而用之。”《广韵》每卷目录于各韵下注明“独用”、“某同用”字样,就是许敬宗等的原注。这说明唐人作诗不同于隋。
宋人贾昌朝曾奏请把《集韵》中韵窄者合并,共13处。这说明宋人作诗不同于唐。
章太炎、王力等人的论述也说明宋人用韵不同于唐人。
章太炎《国学讲演录》云:“唐韵分合,晚唐人已不甚知,宋人更不知之。宋人作诗,入声韵随意混用,词则常以方言协之。北宋人词,侵、覃与真、寒不混,而南宋人词则混用不分矣。”王力《汉语音韵》谈到《礼部韵略》时说:“在杜甫的诗里,欣与真谆押韵,废与霁祭押韵,可见第八世纪时,欣与真相近,废与霁祭相近,现在欣不并入真谆而并入文,废不并入霁祭而并入代队,显然是因为时代变了,语音系统也变了。盐添咸衔严凡六韵,在《广韵》分为三类:盐添同用,咸衔同用,严凡同用,可见当时严与凡的韵母相近,现在严并入盐添,凡并入咸衔,也显示出语音系统的改变。”王力《汉语音韵》谈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说:“当时蒸登两韵(及其上去入声)实际上已经跟庚耕清青四韵相混了。在唐代,这两种韵是截然分开的,在诗人所写的古风中,青韵可以跟庚耕清押韵,但是绝不跟蒸登押韵。现在蒸登的上去声并入黄韵的上去声,显然是因为实际读音已经混而为一。”
《广韵》有很多地方不同于唐代诗人用韵。这说明按《广韵》作诗不同于唐人,宋人不同于唐人。
明清以来诗人作诗均按106个韵部,与宋人又有不同。
即使是同一时代的作家,用韵也不完全相同。章太炎《国学讲演录》说:“唐杜、韩之诗,未必悉合《唐韵》。杜诗于入声韵每随意用之,韩则有意用古,其用韵或别有所本,亦未可知。”
前人做诗用韵也不断变化,明清不同于宋人,宋人不同于唐人,唐人不同于隋以前,我们为何非用古代旧韵不可呢?
三、作诗必用“平水韵”,填词必用《词林正韵》、《词韵》,作曲必用《中原音韵》、《洪武正韵》、《中州全韵》、《音韵辑要》,这些做法都具有盲目性、偏颇性,都是不科学的。
今人作诗必依“平水韵”,这是盲目的。
宋代江北平水人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简称《平水韵》,分107韵。此书早已不存,因为元人熊忠《古今韵会举要》大致沿用了它的韵部,并有简略说明,才使后人知道此书的一点情况。
一般人认为,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是“平水韵“。但是,我们并没有见过这部书,而且,此书分107个韵部。我们今天所说的“平水韵”却是106个韵部,这106个韵部的分韵、收字和刘渊书有哪些差别我们也不知道。
元代的阴时夫有一部按韵编排的类书《韵府群玉》,分106韵。明代各种韵书,都是106韵,与《韵府群玉》同。清代康熙年间编了两部书,一是《佩文韵府》,一是《佩文诗韵》。康熙以后,又编印了不少诗韵。这些书都是106韵。今人作诗用旧韵者实际上都是或直接或间接的根据清代韵书。
赵诚《中国古代韵书》说:“后代一般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平水韵》的编者是刘渊,因刘是平水人而得名;《韵府群玉》就刘书归并一韵而成了后代诗韵在分韵上的祖宗。其实不然。”
赵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清人钱大昕曾见过一部元刻本《平水韵略》,金代平水书籍王文郁编,书前有许古正大六年夏天写的序。该书也是106韵,比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早23年。赵诚说:“由此可知一百零六韵之分并非初具规模于刘书而定于《韵府群玉》。反过来说,阴时夫的分韵只是一种因袭。能不能就由此断定一百零六韵之分始于王文郁呢?王文郁是当时平水的书籍(一种官名),平水韵之名是不是由此而得的呢?还很难说。”许古给王文郁《平水韵略》写的序说:王文郁只是根据“旧本”“精加校雠,又少添注语”;“旧本”是“私韵”,流传“岁久”。这“私韵”是何人所创,不得而知。可见106韵也不一定出自王书。王国维曾见过一部《草书韵会》,和王文郁《平水韵略》相同,也是106韵。该书是金人张天锡编,书前有赵秉文在正大八年二月写的序,如果此时就是此书完成时间,则比王文郁《平水韵略》晚出一年半多一点。赵诚说:“王张二书,一成于北,一成于南,抄袭的可能是没有的。这就更可证明两书同出一源。平水韵之名因何而得,分韵之始创于何人,仍然是一个谜。”王国维《观堂集林》认为,平水韵并非始于王文郁,更非始于刘渊。
可见,一般人所说的平水韵是指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及其分韵,这是盲目的,是一种糊涂说法,是不对的。一般人所说的平水韵也泛指106个韵部的韵书,有时直接指106韵。这种称呼实际上都是不对的。因为一般人所说的平水韵是指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而此书不是106个韵部,具体的分韵、收字也不一定与明清韵书相同。
今人作诗自称是用“平水韵”,实际上或直接或间接依据的都是清代韵书。清代韵书很多,除了前面提到的《佩文韵府》和《佩文诗韵》之外,流传广泛的还有《佩文诗韵释要》、《诗韵合璧》、《诗韵全璧》等,但都以奉皇帝之命官修的《佩文韵府》为准。所以,今人自称是用“平水韵”,实际上用的都是“佩文诗韵”。而“佩文诗韵”不等于平水韵!康熙御制《佩文韵府序》明确指出:编辑《佩文韵府》的初衷就是“博稽众籍著为全书。”既然是“博稽众籍”,那么,《佩文韵府》所根据的就绝不只于某一种书。为什么不说自己用的是“佩文诗韵”而偏说自己用的是“平水韵”呢?由此也可看出主张平水韵的盲目和荒谬。
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否定明清韵书的韵部划分可能与平水韵相似、相近或有部分相同!并不否定平水韵和明清韵书对语言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不否定古人使用平水韵!并不否定明清以来的人使用明清韵书的韵部!我的意思只是:要求今人写诗用平水韵是盲目的、不科学的!
今人填词依《词林正韵》或《词韵》,这是偏颇的。
南宋词人朱敦儒拟定应制词韵十六条,可能是最早的词韵。但流传不久即已失传。
明代胡文焕辑《会文堂词韵》,是现存最早的词韵专书。但不为人用。
清代,词韵专书大量产生,据赵诚《中国古代韵书》介绍,这些书可分三派:第一派有傅燮炯《词韵》、沈谦《词韵略》、谢元淮《碎金词韵》、吴绮《词韵简》、仲恒《词韵》、戈载《词林正韵》等。第二派有吴烺等合编《学宋斋词韵》、郑春波《绿漪亭词韵》、叶申薌《天籁轩词韵》等。第三派有朴隐子《诗词通韵》、李渔《笠翁词韵》、许昂霄《词韵考略》等。前两派都是在研究了前人词作用韵的基础上进行分韵,但分韵差别很大,至今看法不一。王力赞同第一派,钱玄同、黎锦熙推崇第二派。第三派在分韵时,都或多或少的注意了当时的语音实际。
我们应该依照那一家呢?后人多推崇仲恒的《词韵》和戈载的《词林正韵》。这是偏颇的!因为三派各有长短!赵诚说:“如果说填词用韵一定得照某一种韵书所立韵部来押韵,那就是荒谬。”
今人作曲按《中原音韵》、《洪武正韵》、《中州全韵》、《音韵辑要》,这都是偏颇的。
曲有南北之分。南北语音不通,南北曲的用韵也就不同。曲韵专书也有了南北派之分。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分19个韵部。清代山东贾凫西对其作了一些简化,后来又经蒲松龄订正编成十三辙。十三辙被北方戏曲、说唱艺人沿用到现在。
明《洪武正韵》分76个韵部。南曲本来没有专门韵书,《洪武正韵》出来后,南区作家和艺人觉得此书和南方语音接近,就用作主要参考。
明清两代,戏曲界流传一句话:“北主中原,南宗洪武。”到了今天,是否应该统一起来呢?
《中州全韵》、《音韵辑要》与《中原音韵》、《洪武正韵》都有诸多不同。
可见不同的曲韵专书在分韵等方面都有不同,并没有一部大家都认可的,我们到底应该依照哪部书呢?只尊一部是否合理呢?
赵诚说:“如果说填词用韵一定得照某一种韵书所立韵部来押韵,那就是荒谬。”作曲也是如此!如果作曲用韵一定得照某一种韵书来押韵,那也是荒谬。
总之,作诗必用“平水韵”,填词必用《词林正韵》、《词韵》,作曲必用《中原音韵》、《洪武正韵》、《中州全韵》、《音韵辑要》,这些做法都是盲目的、偏颇的、不科学的。
四、语音不断发展,今音与古音大不相同,当代诗词应该使用今音,使用新韵。
语音具有历史性变化性。自古以来,语音就是不断发展的。秦汉不同于先秦,六朝不同于秦汉,唐宋不同于六朝,金元不同于唐宋,明清不同于金元。即使是同一朝代,语音也不断发展和变化。唐末与唐初不同,宋末与宋初不同。今音和古音更是相去甚远。明人陈第《毛诗古音考序》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王力《汉语诗律学》说:“古今语音的不同,是清代以后的音韵学家所公认的。”因此,古人认为协韵的,今人读着并不协韵。应该厚今薄古,照顾今音。古人编辑韵书经常照顾当时的实际语音。《唐韵》、《广韵》、《集韵》、《礼部韵略》、《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中原音韵》、《洪武正韵》等书都是如此。古人赋诗、填词、作曲也经常使用当时的实际语音。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说:“诗歌及其它韵文的用韵标准,大约可分三个时期……唐以前为第一期。在此时期中,完全依照口语而押韵。”王力在《汉语音韵》中也说:“隋时大约是以洛阳语音作为标准音,诗人们写诗大约是按照这种实际语音来押韵,并不需要象《切韵》分得那么细。”唐以后,文人赋诗填词作曲往往要求邻韵通押,并不完全依照旧有的韵书,也是为了照顾当时的实际语音。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具有实用性,使用语言应该讲究实用,丧失了实用性只能当做古董收藏展览研究,不宜再用,也不能强迫人们再用,强迫也没有作用。既然今音早已不同于古音,为了今人交流思想感情的需要,为了今人文化传播、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就要使用今音。今人要说今天的话,为什么还要说古人的话呢?当代诗词是今人写作并供今人人阅读的,就应该使用新韵。
五、南方语音与北方语音不同,普通话与方言不同,应该加以统一。因此,当代诗词应该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
语音具有地域差异性。自古以来,不同地区的语音有所不同甚至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形成方言,这不利于不同地区的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不利于不同地区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不利于不同地区人们的团结,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南方语音与北方语音至今仍有很大的差别,以至北方人听不懂南方话,南方有些地区的人们听不懂普通话。古代韵书往往依据某一地域的语音分韵收字,在当时就使读者感到不便从而遭到非议。六朝时期,韵书大量出现,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说这些韵书:“各以土风,递相非笑。”就是指这些韵书的编者都是依自己所操的方言来划分韵部,所以受到非议和嘲笑。以后的韵书也受方言影响,与很多地方的实际语音有所不同,带来使用上的不便。《中原音韵》以北方话为基础,所以南方人就觉得不适用。《洪武正韵》出来后,因为它是朝廷修的官书,在没有南曲专用韵书的情况下,南方人把它为主要参考,但仍觉不适用。于是又有人编了专为南曲用的韵书,如《琼林雅韵》等。如今,依清代韵书作诗,很多字音南方人读着觉得协韵,而北方人读着就觉得并不协韵。我们再抱着缺乏语音普遍性的古代韵书不放,显然不合时宜。现代汉语普通话是当代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在书面语的使用上尤其如此,是社会共同语。传统诗词创作理所当然应该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突破方言的界限,突破南方语音和北方语音的界线,破除语音不同带来的障碍和不便,以有利于思想感情交流,有利于文化交流,有利于满足最广大作者和读者的需要,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有人认为有些地区还未使用普通话,传统诗词应该使用旧韵,以照顾这些地区的作者和读者。对此,我认为,要面向全体,面向未来;要照顾大多数人,要促使还未使用普通话的地区使用普通话。
六、不懂旧韵的人读不出旧韵的原有真实声音,自以为懂旧韵的人也读不出旧韵的原有真实声音。这也要求当代诗词应该使用新韵。
因为古今语音不同,很多字的古音,按旧韵应该读作什么声音,除极少数语言学家之外,一般人已不知道。因为南北语音不同,入声字,北方人读不出来,模仿不像。南方人虽然还能读一些入声字,但因古今语音不同,和古人读的声音也不完全一样。所以,不懂旧韵的人读不出旧韵的原有真实声音,自以为懂旧韵的人绝大多数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旧韵,也读不出旧韵的原有真实声音。真正懂旧韵的人极少,只有一些语言学家真正懂得旧韵。除了极少数同时研究音韵学的人,绝大多数旧体诗词作者并不真正懂得旧韵,只是根据韵书知道旧韵分多少个韵部,每个韵部包括哪些字而以,他们也读不出旧韵的原有真实声音。南方人虽然能读出一些旧韵如入声字的声音,但与古代读音亦不完全相同。北方人中有些人依靠学习只能读出很少的入声字,声音也只是近似而已。很多人主张写旧体诗词要用旧韵,但你能读得出旧韵的原有真实声音吗?能读出几个字的旧韵旧音?读的是否和旧韵原有真实声音一样?既然如此,为什么还非用旧韵不可呢?为什么还嘲笑别人用新韵呢?即使极少数的人真懂旧韵,也不该要求别人用旧韵吧?也不该嘲笑别人用新韵吧?既然一般人读不出旧韵原有真实的声音,那么读用旧韵写的的诗词时,就会感觉某些地方似乎不符合平仄要求,不押韵。既然如此,何不就用新韵创作呢?这里再顺便谈一下用旧韵朗读的问题。有些人追求、研究、实验、提倡用旧韵朗读古典诗词,朗读用旧韵写的诗词,我认为没有普及的必要。既然一般人读不出旧韵原有真实的声音,那么用旧韵朗读诗词时读音就会和旧韵的原有真实声音不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用旧韵去读。宋代人读《诗经》,总感到不押韵,就发明了“叶韵”的方法,即某字用今音朗读不押韵时,就换一个读音以使之押韵。这往往是想当然的臆测,有时其实是自造读音。今人用旧韵朗读用旧韵写的诗词,更是如此。如今,即使朗读的声音与旧韵原有真实声音相同,也不适合给一般人听,因为一般人听不懂,感到奇怪。既然如此,何不就用新韵朗读呢?用新韵朗读古典诗词,朗读用旧韵写的诗词,对作品的声韵美、音乐美一般来说影响不大,句中的字基本无影响,只是某些韵脚的字,用新韵读似乎不押韵,但对整篇作品的声韵美、音乐美也无多大影响。所以,用旧韵朗读没有必要,更没有普及的必要!
七、格律的作用是造成诗词的音乐美,不能脱离诗词的音乐美去讲究格律。用旧韵写的诗词,绝大多数人阅读时常常觉得并不合律,并不押韵,因此当代诗词应该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
诗歌自产生之日起就有音乐性,就有押韵和平仄的变化,音乐性和诗歌是与生俱来的。这意味着诗歌自产生之日起就有潜在的格律。只不过较早的时候这种格律是自然形成的,还比较粗糙,不够精致,人们并未对它进行总结而已。后来人们才开始对诗歌的格律加以总结和研究,使诗歌的格律变得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讲究越来越多。中外诗歌发展史都是如此。诗歌格律的意义和作用就是造成诗歌的音乐美。中国古典诗词也是如此。从与音乐性的联系上来看,诗词格律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押韵,二是平仄,三是节奏。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还包括固定的句数和字数、对仗、领字等等,但这些因素不是每一种体裁、每一首诗词都具有的,不是“要素”。押韵的作用是,使不同句子的声音具有连续循环之美,更加流畅,更有整体性,有如串珠。平仄的作用是,使语音的声调抑扬交替,变化中见和谐,和谐中有变化,不僵直呆板,不单调。节奏的作用是,使语音出现有规律的短暂停顿,有顿挫感,同时有助抑扬,使语音富有变化而又和谐统一,不平直呆板。可见格律的意义和作用是造成诗词的声音美、音乐美。诗词格律本身不是目的,不能为格律而格律,讲究格律不能脱离诗词的声音美、音乐美。既然如此,当代诗词就应该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因为绝大多数人不懂旧韵,读不出旧韵,用旧韵写的诗词,绝大多数人阅读时觉得并不“合律”、并不“押韵”,并不和谐;绝大多数人使用的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口语是这样,书面语更是如此,几乎所有人的书面语都是现代汉语普通话。
八、采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适合最广大的作者和读者,更有利于最广大作者的创作,更有利于最广大读者的欣赏。
我在其它文章中说过:“当代诗词的作者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数量极其众多,二是层面十分繁多和广阔,几乎包括了各种职业、各种身份、各种年龄段的人。三是非专业人员极多,党政机关的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职员、工人、农民、商人、军人、学生在人数上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还有一大部分离退休以后开始学习写作传统诗词的人。”当代诗词的读者也具有上述三个特点,但数量更大。因为当代诗词的作者都是当代诗词的读者,此外,还有大量不写传统诗词而喜欢阅读传统诗词的人。显然,我们不能要求当代诗词的作者和读者都必须学习旧韵,懂得旧韵。不能要求大家都用旧韵作诗填词,更不能要求大家都用旧韵读诗读词。因为,要求作者都用旧韵作诗填词,要求读者都用旧韵读诗读词,根本达不到目的。很多人不听你的要求,仍要使用新韵作诗填词,仍要使用新韵读诗读词。有些人人即使听从你的要求,他也学不会旧韵,掌握不好旧韵。当代诗词作者,有相当多的人都在使用新韵。同时,一般读者都习惯于用新韵阅读诗词。用新韵作诗填词,这是语言发展趋势,是文学发展趋势,是诗词发展趋势,我们不能阻止这种发展趋势,也阻止不了这种发展趋势。使用新韵能够更自由地表现社会生活、抒发思想感情,更适合最广大作者和读者的文化水平,更有利于最广大作者的创作需要,更有利于最广大读者的欣赏需要;从而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当代诗词的社会作用。所以,当代诗词要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
九、不能脱离文学的社会功用片面追求艺术形式,片面追求声韵。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更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
文学的本质是人类以审美方式认识世界,文学是审美与认识的统一,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通过审美作用实现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文学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文学要为最广的的人民群众服务。因此,不能脱离文学的内容和社会功能片面追求形式,不能为形式而形式,“为艺术而艺术”,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搞“纯艺术”。很多人轻内容,重形式,过于追求和拘泥诗词的声韵,甚至脱离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功能,片面追求和讲究诗词的声韵,这是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是很不可取的。当代诗词创作的一个重大弊端就是很多人片面追求声韵,过度追求声韵。如过于追求和拘泥旧韵,主张必须用旧韵,反对用新韵,反对旧韵不同韵部的通用;过于追求“双平双仄”,认为不论哪句,凡是两仄夹一平都是“孤平”,都是“大忌”,都绝不允许;“三仄尾”也绝不允许;拗句也不能用;绝句的首句必须押韵;格律诗奇数句的最后一字声调不能相同;挤韵和撞韵都绝对不可,甚至把叠韵词也斥之为“挤韵”;不仅区别平仄,还要区别四声;如此等等,难以尽述。这有什么必要呢?上面说的很多规矩古人也没有制定啊!古人也没有这样写作啊!很多人为声韵而声韵韵,把写作诗词变成了文字游戏、声韵游戏,除了自娱自乐,这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我认为,只要保持传统诗词的声韵美即可,只要保持诗歌的音乐性即可,大可不必过于追求和讲究声韵,更不能脱离诗词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功用去追求和讲究声韵。使用旧韵不适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欣赏需要,不适合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而使用新韵,有利于自由地表现社会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适合最广大作者和读者的文化水平,更有利于最广大作者的创作,更有利于最广大读者的欣赏,更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语言文字交流、思想感情交流和文化艺术交流,更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所以,当代诗词不应该固守旧韵,拘泥旧韵,而应该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
十、采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足以保持中华诗词的声韵美,没有坏处。
既然绝大多数人不懂旧韵,读不出旧韵,既然绝大多数人使用的都是现代汉语普通话,那么,当代诗词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绝大多数人都是能接受的,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阅读都是合律、押韵的,都能保持中华诗词的声韵美,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只有好处,没有任何坏处!请看张瑞德用新韵写的自度曲《故里行》:“前年故里行,春风展画屏。夭桃秾李,翠柳啼莺。村巷水泥路,房顶太阳能。费税免,三农兴。哇塞!铁牛田野闹春耕。 去年故里行,秋高景物明。羊肥牛壮,果硕粮丰。人人脸堆笑,户户酒香浓。投医保,讲卫生。哇塞!秧歌锣鼓响叮咚。 今年故里行,城乡难辨清。天然气灶,电脑网通。客厅敞亮大,小车院内停。学科技,倡文明。哇塞!彩灯闪处跳拉丁。”程兵《濮上园》:“潋滟湖光映小山,秋风濮上柳丝寒。亭台不尽斜阳里,一曲清歌入画船。”这两篇作品都用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富有变化,十分流畅,读着朗朗上口,听着铿锵悦耳,易记易唱,具有极强的音乐美。虽用新韵,但丝毫无损于中华诗词的声韵美,没有任何不好之处。
十一、当代诗词的很多作品都采用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形象鲜明,意境深远,对仗工整,声韵和谐,应该肯定,不能排斥,值得提倡。何必非用旧韵不可呢?
很多当代诗词作品都用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形象鲜明,意境深远,对仗工整,声韵和谐。对这些作品,我们不能因其没用旧韵而有丝毫的轻视,而是要给以充分的肯定。崔东燕《夜思》:“树影摇窗夜已深,中秋时节又思吟。隔帘我怨连朝雨,梦陌谁怜满地金。春日水迁秋日水,冬天云换夏天云。抛书暖酒拼一醉,秋雨秋风入酒樽。”贾毅《柳梢黄·秋思》》:“潇湘雨重,西湖路断,吴楚宫深。向黄昏。寒鸦老树,依旧、有流水孤村。系心何处?桥边柳细,柳外风沉。到如今。纵然北去,恐是、又换了新人。”这两篇作品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深邃幽远,语言形象精练,声韵和谐流畅,前者对仗工整,后者手法巧妙,都是情辞并茂的好作品。我们能因为它们用的都是新韵而有丝毫轻视吗?不但不应该轻视,而且要给以赞扬。可见,作品内容与形式是否都有可取之处,与用旧韵还是用新韵无关!用新韵更适合最广大的作者和读者。所以应该提倡使用新韵。
十二、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符合语言的发展,符合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与文明。
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从1955年以来,中国政府就动员社会各界推广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代汉语普通话在全国各地区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普及,特别是书面语,如今已基本普及。推广普通话可以消除方言的隔阂,减少不同地区人们交际的障碍,有利于不同地区人们的密切交往,有利于不同地区的经济交往、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科技与文化的现代化,有利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文明。显然,在推广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天,传统诗词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符合语言的发展,符合社会的发展。
十三、文学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应该不断创新,不能因袭模仿,墨守成规。这也要求当代诗词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
文学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应该不断创新,不能一味因袭模仿,墨守成规。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是整个人类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创新的目的就是要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适应文学内容的变化,适应读者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传统诗词的创作,也要适应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文学内容的变化,适应人民群众新的审美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以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传统诗词要在内容、形式的各个方面创新,要用新的形式反映新的内容,用新的语言、表现手法、体裁表现新的生活、思想、感情。既然旧韵已经过时,已经不适应最广大作者的创作需要和最广大读者的欣赏需要,不利于更充分地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那就应该使用新韵,应该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是当代诗词创作已经充分证明了的。我们必须适应这种历史发展趋势!
总之,关于当代诗词的用韵,我主张各听其便,新旧并存,但是,应该大力提倡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我认为:新旧并存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普遍使用新韵的时代迟早要到来!
作者简介:姚崇实,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河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河北省国学学会副会长,承德市诗词学会会长,承德市传统文化学会会长,国内多家诗词组织顾问,多家诗词刊物编委,《承德诗词》主编。出版学术著作多部,诗词集1部,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100余篇,诗词1000余首。
共 2 条评论
冬祺笔丰,遥祝好!
佳作欣赏佩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