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怀念
作者:一模晚霞2672
故乡,熟悉而又亲切、陌生而又遥远。
不论你走多远,家乡泥土的芳香你将永远留恋,童年玩伴和亲人的情谊你会终身怀念;
那是一种淡淡的乡愁,它从心底由初时的渐行渐浓,随着岁月流逝又渐行渐远。
我的故乡在河北省大名县。这儿,虽然不大,但却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水浒》中描述的大名府,一代歌后邓丽君的故乡,明代嘉靖娘娘孝洁皇后的祖籍,好像一颗颗明珠,在这里闪光发亮。
一、开篇语
2019年5月,我在写给同学的诗歌《青春离别,古稀聚首》中,曾这样描述我的故乡大名,移过来作为开篇:
冀南平原上有个小城,
肥美的土地适宜农耕,
漳河卫河马夹河流经此地,
还有一条小引河就在城东。
历史上这座城名气不小,
宋朝时为陪都也称北京。
那时的卧牛城方圆四十五里,
大名府就是她的名。
此时的大名城建于明代,
城墙和门楼古朴伟宏。
还记得北街的牌楼西街的老槐树,
东街天主教堂高尖楼上的大鸣钟。
现如今小麦玉米五谷丰产,
还有那小磨香油红薯花生。
老白干滴溜酒是曾经的故事,
五得利面粉全国闻名。
那里有我的故乡我的母校,
还有那淡淡的乡愁难忘的同学情。
我的家乡陈坟,在大名县城的东北方向,距离县城约二十里。这儿,是明代孝洁皇后的祖籍,村东南百米,有陈氏墓地石雕群,村南半里,是一条小引河,她像一条玉带,从陈氏宗茔南部自西向东缓缓流过。
一、童年时的小河
这条小河,从大名县城南面的“岔河嘴”与卫河连接,经过城东的三里店村西面,沿西南东北流向,经过我的村南,一直到馆陶县南部的徐万仓,漳河与卫河交汇处流入南运河。
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河上还是一座砖木结构,长约三四丈宽约一丈的小桥,为了行人和运输庄稼的方便。那时的陈坟,到处是朴素的北国乡村的自然风光。
紧邻桥北河套里,有一个菜园,一亩多大。园内一位陈姓老人,以辘辘和井为伴,辛勤劳作流淌着汗水,收获着瓜薯豆菜。
春天,引河溪水潺潺,岸边水草丛生;堤畔绿柳依依,野花争艳,天空春燕呢喃,树上麻雀啾啾,人们伴着“快快布谷”的鸟叫声,开始了一年的农忙;一派春意盎然的乡村景象。
划一叶扁舟,沿河上溯,清澈见底的溪水里,不时会有鱼儿游来游去,有时还会追着你的小船撒欢、溅起朵朵浪花,搅动一溪春水;水鸟会不时飞临你的小船,更会扎猛子捉鱼;邻村北门口(后来是我的岳家)一家农户(俗号:喂鸭子老婆)的鸭子、白鹅,在那段宽阔平静的河湾上面觅食游戏,不太和谐的鸭鹅之舞,不时会溅起水花,随后泛起层层涟漪,给小溪增添了美妙的生机。
夏日,北方的酷暑很难耐。那个年代,别说空调,连电风扇都没有。人们下河洗浴,一边戏水,一边洗去劳作留下的泥污汗渍。小伙伴经常模仿大人来到小河旁,脱光衣服,光屁股下河洗澡。扑通、扑通的下河声,惊动蝉鸣蛙噪,好似给我们弹奏欢迎曲。每每忆起,在天然的流动的大澡盆里沐浴,现在心里还能生出几分美美的惬意。
晚上,小河里更是热闹,除了男人、小孩,还有女人结伙前来洗澡沐浴,虽然夜幕降临,但她们还是避开男人、拉开男女距离。夜色遮掩了她们美妙的胴体,但仍能听到叽叽喳喳、嬉水打闹的声息。
秋天,河套里的谷子、高粱低下了头,好像在思考它们这一生的经历:有时是阳光、霜露、微风、细雨;也有时是暴风、骤雨、冰雹、霹雳;经历风雨以后,它们也欣赏到了雨后美丽的虹霓;有时,还要承受那无情病虫害的侵袭。
秋末冬初时节,树叶慢慢的黄了,渐渐的落了;冬至前后,河里的流水也不欢畅了,缓缓地、缓缓地结成了一层薄冰。等到二九、三九天,冰已经结的相当厚实,上冰绝对没有问题。
五十年代的冬日,农闲无事。家里既没有电视,也没有收音机。耐不住寂寞的人们,来到河面上寻找乐趣、舞动人生。溜冰的、打枱的、弹球的、磕拐的,还有踢毽子的、撒皮杻的……。冬天的“玉带之舞”欢快热闹,打破了冬天的沉寂。
一条小河,给故乡增添了诗情画意,给家乡的人们平添了无穷乐趣。
我的故乡大名县陈坟村,村庄不大,经济也欠发达。然而,因为这个村在明朝出了一位正宫娘娘(也就是明嘉靖的孝洁皇后,葬于永陵),曾有一片树茂林深、气势恢宏的陈氏坟茔得名。
1、见闻追忆
陈氏坟茔,是明朝嘉靖皇帝的原配孝洁皇后的家族坟茔,这里埋葬着娘娘的祖父陈志和祖母杨氏(诰命夫人)。
听村里的老人说:清末时期,陈氏坟茔还是四周树木茂密,苍翠葱郁,其朝向的南面树木更为茂盛,穿过牌坊(已毁不见)沿着神路,一直延伸到引河堤畔。
风起云涌之时,那怕只是临近,也会有一种苍凉、阴森、肃穆之感。
在大名这地方,至今还流传着下面的故事和说辞:
其一、传说故事:坟茔神路两旁的石马,夜里经常活现,多次跑到邻村白杨庄的麦地吃麦青,后被田主发现,用备好的铡刀将其中的一匹马劈伤,只听见那马儿“嗷”的一声,淌着血跑回了原来的地方。传说的真假无从考证,但那匹石马背上留下的三尺多长、一寸来宽的裂缝则是真真的眼见目睹。
其二、顺口溜说辞:一是、石马、石羊、石牌坊,娘娘不死建在河沿上。就是说,建造此坟茔时娘娘已经去世,不然规模还要广大,气势还要恢弘;二是、陈坟的扁担——横行之说;讲的是陈坟人,进城做生意或者买东西,到了城门口,也不顺一顺扁担,横着过城门(有点霸道)的情形。
这片坟茔位于陈坟村东南方,在该村第一生产队打麦场南,与麦场仅一路之隔,与第三生产队打麦场东西隔路相望,离该村里的东庙台也就一百米多一点。
这片坟茔占地八亩左右,北面是一片青石墓志铭林立的墓葬群,往南是一尊祭祀香炉,高约七尺;
四座白玉石碑,中间两座高约九尺(不计碑座),东西两边的稍矮一点,一块为奉天诰命碑,另外三块是渝祭碑;
石像生有:翁仲(石人)一文一武,对面而立;石马两匹,东西相对,一匹马背裂缝;石羊两头;石狮子两头;华表两柱,上有朝天吼。
这组石像生用白玉石做成,雕刻精美,做工精良,不论是人物、动物,还是花纹图案,看上去都是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明朝嘉靖孝洁皇后祖籍陈氏坟茔的石像生(残貌)
2、历史记载
《大名县志》记载,孝洁皇后的父亲陈万言秉承“学而优则仕”的遗风,饱受书香门第的熏陶,从小胸怀大志,博览群书,小小年纪就成为诸生之首,但以后科考则屡试不中,直到50岁仍是生员。嘉靖十四年(1535年)七月,陈万言病逝。皇帝得到奏报后,不禁想起孝洁皇后(嘉靖七年病故)的美德贤淑,于是下诏:“祭葬如例,赠太子太保。”墓地按照明朝官职一品、爵位于伯的丧葬规格修造。由南向北相向对称而立排列着华表、石虎、石羊、石马、石翁仲等,中间即为神路,神路的尽头便是享堂。享殿后面是碑楼,再往后就是墓葬区。神路前还有石牌坊,浮雕华美,巍巍壮观。再前面是弯弯曲曲的引河,像一条玉带由西向东缓缓流过。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孝洁皇后祖母杨氏病故,嘉靖皇帝又对孝洁皇后的祖母杨氏祖父陈志(曾任山西崞县知县)进行封赠。在一个月时间内连续发布四道渝祭、赠诰圣旨,时任大名府知府的顾玉柱每次都将圣旨刻在汉白玉石碑上立于陈家墓地,一块为奉天诰命碑,另外三块是渝祭碑。
此后,陈氏家族的人过世后相继葬入该墓地,墓葬封土高大,坟墓前有碑碣,棺前有墓志铭。史书记载:“旧府之北,郁有佳城……过着叹羡,美哉斯茔。”这在当时的大名府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人们渐渐把“陈李庄”改叫为“陈家坟”,后又省略成了“陈坟”。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迅速发展,农民丰衣足食,一排排农舍富丽堂皇,农民的日子和城镇没什么两样。
然而,在我心底念念不忘的是:当年小桥流水的自然景象和记载历史的“旧府之北,郁有佳城……过着叹羡,美哉斯茔。”的石像。已经干枯的引河,它像一个老人,眼睛流干了泪水,脸上布满沧桑;仅留存的石像生又是那样的断壁残垣;像某些离家游子——破碎的家乡梦想。
正所谓:抹不去的是乡愁,回不去的是故乡。
作者:一抹晚霞2672 辛丑腊月于冀南
谢谢,顺颂安琪!
2022-01-24 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