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
作者:高二高
藏,在我的印记中是“捉迷藏”。小时候,跑遍村的孩子们簇拥在一起玩捉迷藏。他们分作两组:一组分头钻进玉米秸里,或躲在屋子的犄角旮旯里,分头寻找着自己的隐身之地;另一组成员闭眼不许看第一组的行动,在规定的时间段,等待一组藏好后发出信号告知另一组,藏起来的一组被搜索的一组找到了就是胜利。
民以食为天。小时候,兄弟姐妹多,有了好吃的,比如说一包饼干,娘总是不偏不向分成若干份,各自保存好自己的。有的兄弟姐妹舍不得吃,藏起来慢慢独自享受。贪吃的小妹小弟有“多吃多占”的想法,吃完自己的以后,也会把姐姐哥哥的“留存”吞进自己肚子里,这样就算“藏”到位了。兄弟姐妹间因为“藏”哭泣吵架,最后吵到娘那里,在“包青天”的断案下,才算有了不了了之的告终。
随着日子的变迁,不知何时我对家养的老母鸡情有独钟。奶奶告诉我:“鸡屁股眼是银行”。为了买到一本小人书,我听从奶奶的教诲,也只有这时候才最听话,静静地等待在鸡窝旁。听到母鸡的“咕嘎”声,我嚷嚷着告诉奶奶鸡下蛋了。奶奶从鸡窝里掏出带着温度的鸡蛋递给我,嘱咐我:“慢点,不要把鸡蛋摔了。”我高兴地拿着鸡蛋到供销社换做5分钱。然后拿着5分钱到书店换了一本小人书《小兵张嘎》,我和小伙伴们轮流看了好几天。也是那时候,我知道了鸡屁股眼儿里“藏着银行”。再后来,我从语文课本里读到了柳青笔下的《梁生宝买稻种》,梁生宝掏钱的生动细节,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着钱,把生产队的钱和自己的零花钱分开“藏匿”。庄稼人们日子过得辛苦,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使唤。前几天,我偶然再读这篇文章,我对柳青曾说过的一句话:“我要把梁生宝描写成党的儿子”,有了更新的认识,我认为梁生宝的思想就是当今提到的“诚信”“担当”。
80年代,国家实行土地承包下分到户。从那以后家家户户逐步吃上了白面馒头。为了解决温饱,农家人起早贪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依靠人力和牛、马、驴等畜力耕种,人和牛一样不辞辛苦地奔波在田间地头。麦收后,家家户户留足全家人口粮,再卖一些小麦;秋后,卖一些棉花及五谷杂粮。“财不外漏”,乡亲们日子过得紧巴,偶有少许的零花钱,用塑料袋包裹起来,然后“藏”到麦子瓮里、藏到墙的夹缝里,藏到“当家人”才知道的地方。因为藏得不得当被老鼠咬、受潮湿,是时常发生的事情。
随着家乡人的日子越来越好,村里逐渐有了令人羡慕的“万元户”。有一天,父亲领着我去信用社存钱,我知道了信用社是“藏”钱的好地方,不会让老鼠咬,更不会受潮。这是我对“藏”钱的第一印象。好奇的我站在柜台外,垫着脚透过铁栅栏看着工作人员数钱很是羡慕。再后来,我参加工作了,成了信用社的一员,帮助乡亲们“藏”钱。为了获取乡亲们的信任,我和他们讲述存钱的好处,告诉他们信用社遵循我国对公民的储蓄存款实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我得到的“第一杯羹”,是邻居二大爷的第一笔存款。二大爷用一个铝制饭盒“藏”钱,把钱藏到了炕头的一个夹缝里。二大爷在土炕上挖了一个坑儿,正好能够放下这个饭盒,然后在坑儿上盖一块儿砖,上面覆上厚厚的麦秸,再铺上被褥一盖。还别说,就是贼来到家,也不容易找到。二大爷有三个儿子,为了有个积蓄,他就把钱藏起来,不告诉他的三个儿子。在我的劝导下,二大爷有了第一笔存款,然后陆续有了第二笔存款、第三笔存款……。二大爷对我的信任,比过他的三个儿子,更主要他把钱“藏”在信用社放心,找我随时存取方便。和我这样的农信人很多很多,大家通过各种方式给群众做宣传,逐渐获取乡亲们的信任。在农信人齐心协力下,大家不辞辛苦传承“背包精神”,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乡亲们真切感受到农信社的的确确是他们的“当家理财人。”
时光荏苒,我在农信社工作了20多年。我对这个“藏”字有了更深的诠释,农信人对这个“藏”充满“诚信”,用心“藏”好乡亲对农信的信任;充满“担当,”切实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好管家”。
共 3 条评论
文章开篇从孩提捉迷藏说起,然后家里兄弟姐妹多吃饭"藏",在信用社,街坊四邻如何"藏"钱,生活就是在不断地"藏",知识、钱、朋友、未来……祝作者笔耕不辍!
春祺笔丰,遥祝好!
“藏”是一种当年生活的辛酸,“藏”是当今一种幸福和谐生活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