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和清淡的茶味
晗蕤
“我爱喝,你喝到淡处的茶味。”
爱人的一句平常话,宛如一枚石子,投入我的文海,千万层浪晕,浮想联翩,难以入眠。
给浙江同学的父亲一则短信,因为,大叔是从茶农到制茶,从制茶再到茶商,无茶不通,还唱得一嗓绝妙的《采茶调》。
一段关于茶叶的旅程,便在夜的陪伴下,从纸面上悄然起步。
以我粗浅的文字,和茶叶相触,才知道,茶叶是一场从自然到艺术的转变,也是一段与时间赛跑的竞技,还是一次与技艺对话的历程。
采摘茶叶,宛如生命的初选,茶农们的双手,如同舞者,灵巧优美,轻轻掐下,或是,刚刚破晓而出的新芽,或是,经过一夜露水滋养的嫩叶。
采茶不仅是对茶叶品质的选择,更是对生命最初形态的敬畏。
采摘的茶叶,摊放在通风的地方,慢慢失去部分水分,大叔说,这叫萎凋。此时,茶叶的颜色会逐渐变暗,香气初步显现,此时,茶叶更像是与外界环境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欣然地,把内部的化学成分悄然改变,为生命意义的将来,铺好基础。
杀青,一个颇具文化的称谓,茶叶在特殊的高温中,酶活性被迅速抑制,从而,终止了茶叶内部的氧化反应。
根据制茶的条件、习惯,以及茶叶的需要,有锅炒、有蒸青,各不相同。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是为了锁住茶叶的最佳状态,保留其独特的香气和色泽。
茶叶经历了从鲜活到定型的转变,就像一个瞬间被捕捉的画面,永远地停留在了最美的时刻。
轻轻地揉搓茶叶,使其细胞壁破裂,不但释放出更多的香气物质,还能很好地帮助茶叶形成特定的外形。卷曲的,扁平的,条索的,还有……
不同的揉捻手法,造就不同种类茶叶的独特风格,每一款茶都有其专属的灵魂姿态,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将揉捻好的茶叶均匀摊开,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烘干或晒干。这个过程不仅是为了彻底去除剩余的水分,确保茶叶的长期保存,更是为了让茶叶的香气得以进一步升华。经过干燥处理后的茶叶,颜色更加深沉,香气也变得更加浓郁持久。
此时的茶叶,宛如一位历经风雨后重生的智者,散发着内敛而迷人的气息。
在这场由自然到艺术的转变中,每一片茶叶,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每一片茶叶,它们承载着山水间的灵气和岁月的记忆,每一片茶叶,都释放出最纯粹的香气。
煮到一定温度的热水,缓缓注入透明的玻璃杯中,西湖龙井的叶子们开始苏醒,它们在水中舒展身姿,逐渐恢复生机。那是一种无声的舞蹈,优雅而从容。随着茶叶的慢慢展开,一缕缕清香弥漫开来,整个空间都被这份纯净的气息所填满。
在中国,茶已成道,不仅仅局限于喝茶本身,而是涵盖了礼仪、哲学乃至生活方式。
从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到正山小种、祁门红茶、滇红,再到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枞再到白毫银针、白牡丹再到普洱茶、六堡茶。不同的茶叶,不同的茶具,不同温度,不同的时间沏泡,学问至深,我难以触及。
我想再发给大叔一则短信,天上的星星,挤着眼睛,给我信息:“夜已深,大叔已进入梦乡,别打扰他的梦,尤其是春节的梦。”我只好就此略去。
因为,在这片神圣的、叶子的背后,藏着千年的智慧与温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正如古人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喝一杯茶,从浓到淡,如同人生的起伏与沉淀。
每当我捧起一杯热气腾腾的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温暖与宁静,而爱人喜欢喝,我喝到淡处的茶味。
一杯茶,初尝时,茶味浓烈,犹如青春年少的热情奔放,充满了活力与激情,那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仿佛能驱散一切阴霾,带来瞬间的振奋,每一口都是满满的滋味,甚至会有些许的苦涩,正是这份苦涩,让人更加珍惜随后的回甘。
那时的我,总是急于品味生活中的每一分美好,渴望抓住每一个机会,像这杯浓茶一般,充满力量与勇气。
然而,续水品茶,到了茶味逐渐变得清淡,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释放出最后一丝余韵,此时的茶汤变得清澈透明,味道也变得更加柔和、细腻,没有了最初的强烈刺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内敛的甘甜,它不张扬,却能深入人心,那淡淡的茶香,正合爱人之意。
它不像浓茶那样,直白地冲击你的感官,而是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悄然滋润着心灵。
在这杯清淡的茶中,我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不再追求一时的辉煌与热烈,而是学会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幸福的点滴。就像爱人的陪伴,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和华丽的表达,只需要一个眼神,一次轻轻的触碰,便足以感受到彼此间深深的关怀与理解。
我们共同度过的每一个清晨或黄昏,随着年龄的增长,好似一杯清淡的茶香,释放生命中最纯粹的美好。
而爱人,偏爱我喝到淡处的茶味,或许,在她眼中,这才是真正的我——褪去了浮躁与冲动,回归本真的我。
共 1 条评论
春祺笔丰,遥祝好!